第A05版:城市更新

如何增强城市的“韧性”

□浦天龙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什么是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是指在面临灾害和风险时,具备耐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火灾、疫情、洪涝、地震等灾害和风险类型更多,导致致灾速度更快,造成损失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为急迫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不少发达国家城市都根据自身特点,推出相应规划政策,开展韧性城市建设。比如日本东京出台《东京都国土强韧化地域规划》《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战略报告》等文件,针对地震灾害频发的问题,深入推进突发风险的事前预防和灾后恢复重建方案,要求各部门做好风险评估、提高建筑抗震抗灾等级,同时还定期组织学校进行防震演习,提升应急和撤离速度。德国达姆施塔特则依托数字技术优势,在2030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开展数字化城市灾害风险管理,鼓励多方开展韧性城市技术研究。目前,当地已建立数字城市平台,涵盖数字化调度中心、数字应用数据采集、基于无人机与影像的灾情分析等多项功能,定期对潜在灾害进行评估、分类和监测,据此调整应对措施,在提高城市自适应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体效能。

韧性城市建设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提供了先决条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部分中国城市已在政府工作报告、城市总体规划等中明确了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韧性城市建设围绕灾害和风险事前预防与准备、事中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三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各具特色。

未来中国建设韧性城市,塑造更加安全的城市环境,首先要充分巩固和发挥制度韧性,加强系统思维,全面统筹资源,编制事前事中事后的常态化、全链条管理方案,使城市面临灾害和风险时能集中力量、快速处置、高效运转。同时,还需要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建立数字化综合响应平台,实现跨级别、跨部门、跨地区之间信息的互通与反馈,优化城市对灾害和风险的动态感知、监测预警和处置结构,进而强化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联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多方联动,建立韧性城市群、都市圈,提升区域乃至流域的广域韧性。

此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有序地参与火灾、疫情、洪涝、地震等灾害和风险的科学普及和应急救援,进一步释放社会韧性,激发社会治理内生动力,让城市的社会动员能力更有效。完善和优化经济结构体系也同样重要,构建产业链集群和上下游产业紧密协同、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增强经济韧性,不仅能有效降低灾害和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预防及处置灾害和风险的能力。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4-09-12 □浦天龙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889.html 1 3 如何增强城市的“韧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