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营造

为了沙江河畔业兴民富

——中铁十二局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项目掠影

秋风拂面,放眼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王竹村田野,连片的晚稻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一缕稻香,如绿地毯铺大地,构成一幅壮美田园画卷。在中铁十二局实施下,王竹村了完成1142亩农田的“小田并大田”改造工作,打造了兴宁区“五塘大米”优质稻标准种植基地。这是中铁十二局兴宁区五塘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项目景象之一。

该项目涉及8个村庄,包括但不限于沙江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五塘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工程。项目公司由中铁十二局和广西兴工投资集团合资设立,名称为广西沙江河那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实施土地整治的基础上,确定以生态大米、生态苦瓜、生态小龙虾三个产业为主线,高标准打造五塘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

小田并大田,高标准农田质量优

中铁十二局承建的兴宁区“五塘大米”优质稻标准种植基地项目于2023年8月开工,通过一、二、三期工程项目施工共完成了千亩高标准农田,推动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田。

“‘小田并大田’后,机耕道与公路联通,灌溉、排水系统完善,条件大不一样。”项目经理李兵说,以前,由于无机耕路,人工费高,农业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如今,项目建设了总长近2公里的生产道路,机械可以顺利进入田内作业,农田耕作全部按机械化流程来操作。所有土地盘活如棋局,由原来的1至2分小田,变为如今的每块5至6亩,乃至10亩左右的高产大田。

土地整治严标准,母亲河畔稻丰产

耕植土层下方的犁底层对农田的节水、节肥、产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存在犁底层的田块,在表土剥离、地块平整施工后,项目安排压路机对犁底层进行碾压施工,确保保水能力。针对无犁底层的田块,如靠河边的田块含沙量大,采用现状的填土作为犁底层难以保水,为使田块保水,购置防渗效果好的“黄金泥土”或其它粘性土作为犁底层,采用机械和人工夯实,并采取水力措施进行“鼓”浆防渗固结,直至达到防渗技术要求。

沙江河是当地的母亲河,两岸40米范围为沙土,原来只能种植玉米,项目实施土地整治以来,通过外运好土,做分水层,将沙地改造成了良田,总长度近1公里。实施农田改造后,今年夏季当地水稻获丰收。抢收的同时进行抢种,8月上旬完成了晚稻种植,实施追肥、病虫统防统治等措施,促进晚稻单产提升。

此外,中铁十二局承建的集播种、育秧、烘干等功能于一体的王竹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竣工交付,为大米全产业链提供了智能科技支撑。该公司承建的五塘智能粮食仓储物流集配中心-五塘苦瓜冷库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促进五塘年产8000万斤鲜瓜的生产优势转化为供应、物流、加工等产业优势。

围绕产业品牌,激活产业链条

中铁十二局改造出来的土地位于沙江河畔,因其土地土壤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和富硒矿物质,加上由昆仑关山群汇集而成的优质水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种植过程中全程绿色防控,充分发挥地理气候的丰腴优势,让一谷一粒自然生长,自然造就出了优质的“五塘大米”,进而围绕“一条河、一粒米、一个品牌”为核心,打造“和美沙江,稻香五塘”新形象。

中铁十二局挖掘五塘苦瓜优势,推广翠竹、翠绿等优良品种,采用大棚集中嫁接育苗、小拱棚覆盖避寒栽培等技术,推动五塘苦瓜产业提档升级。在兴宁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已成立五塘苦瓜农业专业合约社,制定了当地村民入社和种植合作规则,申请到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五塘苦瓜”地理标志商标。目前,五塘苦瓜基地种植苦瓜规模约百亩,年产量稳定在每亩8000斤,产品除供应广西本地之外,远销深圳等地,加快打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中铁十二局以产业浇灌乡村振兴之“田”,让五塘现代化新农村生机勃勃,稻花飘香,苦瓜甜蜜,油菜花美,产业兴旺,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人民幸福生活、大国粮仓盈贡献央企力量。(通讯员 赵桂军 王治彬 王天瑶 宗卫华)

2024-09-12 ——中铁十二局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区项目掠影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899.html 1 3 为了沙江河畔业兴民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