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步入新时代,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城市对外开放站上新起点,城乡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规模逐步扩大
我国城镇化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49-1957年)。1949年末,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伴随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7年末,人口城镇化率达到15.39%,比1949年末提高了4.7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二是调整巩固阶段(1958-1978年)。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十分缓慢,到1978年末,人口城镇化率为17.92%,只比1957年末提高了2.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2个百分点。三是稳步提升阶段(1979-1995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呈现蓬勃生机,199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9.04%,比1978年末提高了11.1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四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2011年)。到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83%,比1995年末提高了22.7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2个百分点。五是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型城市建设亮点纷呈,2023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1年末提高了14.3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城市地域面积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市扩建和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地域面积不断扩展。在改革开放大潮激荡下,开发区、工业园、新城和新区等不断涌现,城市建设快速突破老城区的界限。1981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7438平方公里,到了2023年,全国城区实体地域面积达到62038平方公里,增加了54600平方公里,增长了7.3倍。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市政设施十分落后、运行效率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1949年末,全国只有72个城镇建有自来水厂,供水管道6589公里;污水处理厂仅4座,日处理能力4万吨,排水管道6035公里;有供气设施的城市仅9个,年供气总量为3970万立方米;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仅17亿元。经过75年建设改造,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设施质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末,供水管道长度达110.3万公里,年供水总量674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99.4%;供气管道长度99.0万公里,年供气总量为2544亿立方米,燃气普及率98.1%;污水处理厂达2894座,日处理能力21606万立方米,排水管道91.4万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8.1%;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98%,无害化处理率为99.90%;城市公厕19.4万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34.2万辆;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11.3亿平方米,管道长度49.3万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为7094公里;道路照明灯3352万盏;全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达22310亿元。
此外,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交通非常落后,1949年末,全国城市道路面积8432万平方米,拥有公共交通设施的城市仅27个。75年来,交通运输作为城市发展的先导领域得到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网约车和各类共享车辆极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2022年,全国城市道路长度达55.2万公里,道路面积108.9亿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9.3平方米;55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线路,建成线路长度9575公里,运营里程9555公里。
值得称赞的是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低水平起步到迅速发展的过程。1981年,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1.0万公顷,改革开放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一环的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绿色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到202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82.1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0%;建成区绿地面积258.0万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9.3%;公园绿地面积86.9万公顷,公园面积67.3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平方米。
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
城市高质量发展向优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日益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对完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群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统一市场、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大合作力度,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
新型城市建设亮点纷呈。新时代我国城市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求为牵引,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各类新型城市建设快速推进。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的生活属性受到更多关注,各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宜居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针对各类安全、灾害事件频发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城市从防灾减灾、内涝治理、公共卫生、管网更新改造等方面排除风险,建立机制,“韧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作为同步推进城镇化和信息化的重要结合点,“智慧城市”围绕提高数字政府服务能力、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与高水平基建项目结合,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智慧度与便利度,目前试点城市已达290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有序规范推进,“文明城市”“人文城市”“创新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