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常青在《历史环境再生的适应性途径》报告中以一系列案例,展现他二十年来在历史环境再生研究方面的三大探索。他认为,历史环境“再生”既要对再生对象进行实体改良提质、功能重置活化,也要关注空间重塑价值和场所再造价值两个层面的相辅相成,使再生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触媒和驱动力,这就需要从价值取向、内生动力、触媒驱动、品质提升、新旧交融等关键要素入手,以“留改拆拼”的工具运用及重塑方式,实施更新对象的价值增值。对于建成遗产的保护应“整旧如故”;对于历史环境再生宜“与古为新”,即新旧共生、和而不同。所有这些作为都需要探索某种适应性途径,以将历史建成环境再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驱动力。
刑锋在《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创新与实践》报告中谈到,坚持“绿色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其中,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在双碳背景下,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可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益。国外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起步较早,不过我国建筑固废资源化的行业政策正不断完善,日趋成熟。我国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率已有较大提升,但仍面临处置效率低下、产品性能低劣、应用场景受限等技术挑战。为此,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探索拆除固废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拆除固废再生产品功能化应用关键技术、工程渣土/泥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以及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模式与装备等,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
作为“双奥设计师”,李兴钢在《赋能智造:北京双奥场馆中的数字化设计建造技术》报告中着重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的设计理念、数字化设计建造技术。“鸟巢”的设计建造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体现了人群构成建筑、结构即外观、景观和建筑一体的三大设计理念,并在该项目上率先主导运用了基于CATIA空间模型的三维设计方法与表达,为国内首创。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拥有冬奥历史上最难设计的赛道,场馆设计与建造基于自然环境信息模型的跨尺度融合和全过程协同,结合生态保护修复、建筑功能工艺等,体现出体育与生态共生、技术与诗意链接、自然与感知拟合的设计理念。
除了院士报告,在两天的会议期间,来自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上海的发言代表将贡献20余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交流报告。他们将围绕数智建造技术、异形结构建造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绿色建造技术等展开主题讨论和经验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拓宽视野,推动区域土木建筑工程建造技术的可持续、高质量、协同发展。
在本届大会上,主办方还将对优秀论文的作者进行颁奖,助力更多科技创新项目的落地和推广。在会旗交接结束之后,参会代表还将去往上海博物馆东馆进行项目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