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高。
农村提质工程加快升级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从零起步。20世纪50—70年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水电路网加快建设,全国范围内所有行政村已基本实现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和通公路全覆盖,提质增效工程正加快升级。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59.6万公里增加到2023年的460万公里。十年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通乡、通村及村内道路破损、年久失修的情况,而如今这一情况大为改善。2023年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达深度也不断增加。2023年末,全国99.4%的村进村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沥青);98.5%的村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沥青),农村道路养护管理布局日趋完善。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处于“治水治山”“战天斗地”的艰苦境地。20世纪50—70年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环境认知和生态意识逐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得以自我修复和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日益整洁,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住有所居”取得新成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加力。2023年末,全国有87.6%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比2013年末提高37.5个百分点。农村乱排乱放污水现象得到有效治理。2023年末,全国有63.0%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其中34.8%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比2013年末提高23.2个百分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对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化
生产生活更加便捷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电力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20世纪50—70年代,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度上不断加力,持续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建设农村充电基础设施,以绿色化数字化协同发展赋能,点亮农村居民幸福生活。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引导农村地区居民绿色出行等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近十年来农村充电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截至2023年末,全国已有10.2%的村安装新能源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