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 A03版:专题

王战:更新时代,如何诠释“美”“好”二字?

“城市更新,我很担心会成为一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它的定义再缩小一点,再紧凑一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认为,相对于城市建设侧重针对增量、城市改造侧重存量,城市更新应该更侧重于质量。

质量的好差,取决于城市中人的感受。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传遍大街小巷的上海世博会口号,在今天依然十分适用,仍然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只不过,“美好”二字,在今天承载了更深刻的内涵。在上海建工城市更新论坛上,王战阐述了他对这两个字的理解。

什么是“好”

首先是“好”,什么是这个城市的“好”呢?

“这就要体现在城市更新中。”王战说。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悠久复杂,其历史积淀远非当代人所能轻易改变。以两湾棚户群为例,这些棚户区的形成可追溯至抗战时期,大量难民涌入上海,迫使他们在此搭建简陋的棚屋,从而形成了特殊的城市风貌。然而,这并非城市规划的初衷,而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无奈之举。“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在追求‘好’的过程中,心中应怀揣对‘美’的向往。”

“美”的路径

那怎么样才是“美”呢?王战认为,要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并形成城市更新的“上海范本”。

上海的城市更新要体现中国特色,城乡一体是关键。与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不同,上海拥有广阔的郊区,城市建设必须统筹考虑中心城区、郊区和周边地级市的关系,通过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

对上海特点的形象描述莫过于“魔都”二字。“万国建筑博览会”“红色之都”“演艺之都”等头衔,皆反映了上海独有的地域文化。“城市更新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基因。”王战强调,要注重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基因,只有外表与内涵并重,才能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更新“上海范本”

除了国家特色、城市特点等宏观层面的把控,细处的地标建筑、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基调、建筑风格、文化符号、生态打造等更需要精细化设计与营造。面对当下“千镇一面、千城一面”的窘境,王战提出了城市更新“上海范本”的愿景。上海原本拥有两百个镇,经过合并后,目前大致剩下一百个镇。如何在规划中充分挖掘并展现其特色?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首先在于确立独特的坐标,如东方明珠,其标志性的存在,让世人一眼便能认出上海。其次,天际线作为城市的轮廓线,上海在这一领域同样占据全球顶尖地位。再者,城市的色彩基调也是上海独特魅力的一部分,以石库门的砖红、灰色、奶黄三色为主旋律,并非要求每座建筑均采此色,但这些色彩在城市中的频繁出现,让人深切感受到上海的氛围与韵味。

在建筑风格上,上海既要传承老底子的历史记忆,也需与时俱进,挖掘并创新建筑的历史记忆,创造出既似曾相识又独具新意的城市风貌。上海融合了多国租界的建筑风格;传统城市区块的风貌如上海的里弄,与北京胡同也有着差异。北京的胡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而上海的里弄则呈现出半开放的特点,虽支线相通,却总有一方天地作为归宿。石库门,作为上海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其魅力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承载的历史记忆。王战表示,在创新设计中,应深入挖掘石库门的历史韵味,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使作品既保留传统风貌,又展现时代特色。人们在观赏时,既能感受到石库门的熟悉气息,又能发现其中的新颖之处。

文化符号方面,这一领域相对抽象,但其重要性常被忽视。王战说,上海的宗教多元共存的特性,不仅丰富了上海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其包容性。民俗文化、城市雕塑也独具特色。2005年,上海专门制定了城市雕塑规划,借助世博会等契机,收集了来自全球两百多个国家的雕塑作品,这就是静安区雕塑公园的由来。这些雕塑作品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景观,也提升了其文化品位。此外,丰富的文化机构与场所,为吸引顶级人才与科学家营造了优越的营商环境。

最后,林相结构也是城市更新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据王战观察,许多城市在街道树种选择时缺乏深思熟虑,如北方盲目种香樟树、跟风种银杏树。他引用日本绿化协会会长的观点,“70%的城市树木应该用本土的林木品种,因为成本会降低80%”。他建议上海应引入更多适应本土气候条件的树种,以丰富城市的林相结构和提升城市的整体风貌。

在王战关于城市“美”与“好”的诠释中,上海的城市更新之路也渐渐清晰。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翻新与重塑,更是城市灵魂的挖掘与再生。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深挖文化基因、精细化设计与营造,上海正逐步构建出既具中国特色又彰显上海特点的城市风貌。上海的城市更新,不仅追求外在的“美”,更注重内在的“好”,致力于让城市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2024-09-30 陈雯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7062.html 1 3 王战:更新时代,如何诠释“美”“好”二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