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端市场,听得最多的砍价声就是“同样的瓷砖,为什么你们比某某品牌卖得要贵很多啊?”品牌店的店员通常会说:“我们是大品牌啊,质量有保障,肯定要卖得贵一些”。但隔壁店的店员则会说:“同样的产品,你买大品牌的产品,纯粹是白花冤枉钱。”
孰是孰非,各执一词。面对客户的选择,抑他扬己,无可厚非。都是为了订单、为了业绩拼搏罢了。
同样的瓷砖,大品牌为什么更贵?
“同样”的瓷砖,真的是买品牌砖就是花冤枉钱?非也。
一片好的瓷砖,涉及到诸多方面的质量指标,包括几何尺寸、吸水率、破坏强度、表面花色等。除了专业的检测机构外,普通消费者对一片瓷砖质量高低的判断,往往停留在瓷砖的表面颜值。
比如瓷砖的光泽度,一款低质的抛釉砖产品,精抛之后,其光泽度只有20多度,经过打蜡抛光,可以达到90多度;一款高质的抛釉砖产品,精抛之后,其光泽度就达70多度,通过打蜡抛光,同样达到90多度。两片砖放在一起,表面看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在消费者购买铺贴并应用一段时间后,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日渐显现,随着瓷砖表面蜡层的磨损,低质砖开始落脏、吸污,而高质砖却依然光亮如新。
再比如陶瓷大板(岩板),由于规格大,因此对其生产装备的要求就高。行业内几家品牌大板(岩板)生产企业,基本上选择36000吨以上的超大吨位压机压制成型,而部分企业为了追逐热点,采取万吨以下的压机压制大板(岩板),这样的产品,其坯体硬度、强度等关键指标,肯定与超大吨位压机生产的产品存在天壤之别。在后期的切割、加工中,小吨位压机极容易出现碎裂等质量问题,但消费者却很难通过产品表面来判断其品质优劣。
不仅仅是瓷砖表面的光泽度,其实还有很多指标,高质砖与低质砖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比如吸水率、耐磨等级、耐污染性、摩擦系数、放射性、平整度等。每一项指标的高低,其背后都关乎着品控、标准、成本与价格。
由于许多指标,消费者仅凭肉眼观察难以判断其优劣,因此,给了许多低端品牌、低端产品在市场上浑水摸鱼甚至以假乱真的机会。通过价格这一利器和促销活动吸引部分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而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瓷砖产品属于低频购买、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往往很容易被低端产品优惠的价格所吸引。
在终端市场,高、中、低端品牌的瓷砖,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高价购买品牌砖的消费者,通常情况下并不冤枉,因为许多内在的品质,都隐藏在你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在以后的应用中,会带给你超乎想象的完美体验;而那些选择低价砖的消费者,也别以为自己捡了便宜,对其品质抱太高的期望,后期出现吸污、釉裂、空鼓等质量问题的概率要远高于品牌瓷砖。毕竟一分钱一分货。
也许有人会说,行业内许多一线品牌都在二三线企业大量贴牌,同一条生产线上出来的产品,有什么区别?笔者告诉你,还真有区别。品牌企业,即便是到其他厂家去贴牌,也会执行自己的质量标准,从原料采购到工艺控制,再到最后的质量评判,通常都会执行自己的内控标准。一片非品牌厂家的优等品,在品牌厂家那里就有可能被判定为不合格品,这就是二者的区别所在。二者执行的质量标准不一样,导致其生产成本不一样,最后的销售价格自然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事实上,许多工厂不是不能够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是其定位、渠道、市场需求和目标客户群所决定的。因此,从原料采购开始,每一个环节都会严格控制成本,以价格优势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而高品质的瓷砖,则往往意味着高投入,每一个环节都执行严苛的质量标准,导致其生产成本比普通产品要高出很多。
品牌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往往追求原创,自主设计,从素材选取到最后的定版,从设备改造到材料购进,中间要经过许多次的失败和调整;而非品牌企业,大多是市场热销什么就翻版生产什么,没有试错成本,或者说试错成本很少。
抛开产品本身,品牌企业在营销、服务等环节,通常都能比非品牌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更完美的体验。因此其售价比非品牌企业高也是合情合理的。
(陶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