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

向新而生,培育发展新动能

第五届上海大都市圈年度论坛举办

9月28日,以“向新而生,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第五届上海大都市圈年度论坛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举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关于“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要求,本届论坛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就如何培育发展新动能开展深入讨论,为推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主持论坛上半场活动和主旨报告。他首先对过去四届上海大都市圈年度论坛进行了回顾总结。

2020年9月28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和研究联盟在上海成立。此后的三届论坛,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的队伍不断壮大,重磅研究成果不间断发布。经过四年的成长,上海大都市圈年度论坛初步形成了开放对话平台、成果发布平台及实践展示平台,助力上海大都市圈和全国都市圈的协同发展。

本届论坛的主旨报告共分为五场,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黄亚平带来的《城市群都市圈生产空间格局特征、机制及空间优化路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带来的《从世界工厂到创新湾区——珠江三角洲的转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郑筱津带来的《创新动能促进首都圈协同发展》,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带来的《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都市圈规划的进阶逻辑》,以及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郝荣福带来的《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汇聚青春动能》。主旨报告涵盖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空间规律、创新的重要性与创新转型路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空间特征、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吸引等主题,涉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从产业创新角度探讨了城市群、都市圈新动能培育方面的重大问题。

论坛下半场为学术交流,由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主持。

6位跨行业、跨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围绕论坛主题,内容涵盖首都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产业创新协同特征,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前湾新区等上海大都市圈重点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未来产业空间的升级路径。

圆桌讨论由屠启宇主持,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委副总师、研究室主任杨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张逸,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郝荣福,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严含,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郭志法等专家,围绕本届论坛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位专家普遍认为,都市圈应培育核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整合关键要素,开拓新赛道,培育新的增长点。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时,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和市场作用,同时强化文化软实力。对于都市圈的中小城市来说,关键在于吸引青年人群,讲好城市故事。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加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联盟,研究联盟单位由19家进一步拓展至21家。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2024》《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正式发布。

《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指数2024》面向全新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圈”目标愿景,基于过去4年的积累,对指数的核心功能评价体系进行了迭代升级,强调“双循环”格局中大都市圈面向两个扇面的集聚与辐射能力,从原先的偏重全球功能体系判断调整为综合发展实力评价,以期更加科学评价建设成效,为各城市发展路径的动态调整提供方向指引。

《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是继2022年、2023年两版之后的第三版,采用2023年9月至11月的百度慧眼职住大数据,全面分析上海大都市圈行政区划单元、空间协同单元和重点地区等不同空间层次的通勤特征。与2023年相比,本年度报告,一是基于多源数据进行数据校核,不断完善通勤识别技术;二是在总体构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针对城市内部通勤与跨城通勤的不同导向,进一步优化监测指标;三是增加人群画像,探索反映青年人口通勤特征。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

2024-10-14 向新而生,培育发展新动能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7154.html 1 3 第五届上海大都市圈年度论坛举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