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客观呈现地域空间的历史文化

——《婺州民居史迹》评介

□赵仁童

捧读汪燕鸣教授对婺州古建筑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独到的学术见解的力作——《婺州民居史迹》一书,颇感震撼,更受感动。

这是一部有关浙中地区民居建筑空间与时间变迁发展轨迹的专著。四十多万字,数百张实物图片,严谨的叙事关照,入微的细节描述,真实的场景还原,不仅令人有愉快的阅读体验,更感佩于作者的熟稔和精到。

“……生活在古婺的先民们在历史长河中,慢慢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吸吮着历朝历代的文化精华,经历了两晋的南北融合期、唐宋的建筑形制成熟期、明清的地方特色兴盛期,使婺州民居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成为婺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建筑体系的营造法式独具特色,是宋代《营造法式》和当地民间营建技艺的结合,融汇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科学技术、生活生产以及文化崇尚等诸多元素,指导着整个营造活动的发展过程。特别自宋室南渡之后,江南儒学兴起,婺州成为理学重镇。自明至清,务实致用的金华学派理学文化,渗透到婺州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制等方面,从而造就了地域文化鲜明、三雕艺术见长和书卷气息浓郁的建筑特色,塑造出富有个性特征的婺州民居建筑模式。它以实物载体的形式,代代相传,延续了600余年……”。这是作者在前言中的第一节文字。没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正规的”文史理论和建筑理论做高深的阐述,开宗明义,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文采雅致。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而建筑及其文化就是人与环境共生共存的结果和表现。《婺州民居史迹》将视域放在地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内涵的揭示上,是有着很积极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学术价值的。从该书的体例及八大章节的铺排可以看出,作者的着力点就是在于婺州这一特定的地域,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所蕴含、所表现的文化意义。这个着力点的开掘、阐述、展示以及取得的科学论断,无疑是值得赞许的。

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在《棠樾》一书的“序”中写道:“建筑是一种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的产品,研究建筑(包括城镇从该书的、村落、园林等广义的建筑)必须首先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喜好、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行为方式。脱离了人这个主体,孤立地就建筑谈建筑,或是采用某种死板的形式分析方法研究建筑,其结果只能是表象的、甚至是扭曲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婺州民居史迹》记载的是婺州人的民居,是婺州人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理念的真实叙述。

建筑空间不仅是单纯的物质结构,更蕴藏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就犹如一座空壳,没有灵魂;反之,如果文化缺少了建筑空间的承载,就无法传承与发展。《婺州民居史迹》作者在第一章的第二节,专门阐述了婺州社会文化的发展对婺州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制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上溯到“祖先崇拜文化”的起源,回顾“北方移民文化”的始因,剖析“宋室南渡文化”的滥觞,揭示“民族气节文化”的浸润,条分缕析,脉络清晰,颇具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

研究地域建筑空间,梳理民居建筑文化发展史迹,需要沉得下心,放得下身段,进行艰苦细致的田野调查,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不断充实史实与实物材料的掌握。《婺州民居史迹》的作者汪燕鸣教授以及该书的图片摄影者成晓波先生,是真正倾注了对家乡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房一屋的热爱。《婺州民居史迹》一书中,五个章节分列出的自元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婺州民居实例,近乎浓墨重彩地呈现出婺州民居建筑的绰约风姿。这些极具说服力的实物包括遗存遗迹,应该是方兴未艾的《中国婺派建筑》学说的有力支撑。

2024-10-14 ——《婺州民居史迹》评介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7166.html 1 3 客观呈现地域空间的历史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