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悦·读城市”公开课《国际大都会的形成——从纽约到上海》在上海城市规划馆5楼举行。此次活动上,《纽约市区划手册(2018版)》中文版正式发布。
《纽约市区划手册(2018版)》是由纽约市城市规划部门出版的一本旨在帮助公众理解城市复杂区划规则的指南。这本手册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图表和图片,介绍了纽约市区划的内容和背后的规划理念。其内容涵盖了纽约市区划的历史、主要概念、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特殊区域等不同区域的区划规则、特殊目的区、区划修订的公共流程,以及关键区划术语的词汇表。手册旨在使区划信息对公众而言易于获取和理解,并充分参与规划过程。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分院副院长黄倩蓉对《纽约市区划手册(2018版)》中文版作了详细介绍。她回顾了纽约市区划的缘起和演变过程,并对手册具体章节一一讲解。2018年,纽约市城市规划局原总城市设计师涂平子将该手册推荐给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帆。其中文版就是由张帆工作团队翻译的。它对于当前我国城市以适应城市更新和建设需求的规划政策供给工具、促进底线管控与弹性适应相结合、鼓励全社会参与城市治理过程,具有参考价值。
专家主旨交流环节,上海市政府参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唐子来,从法定性、在地性、动态性、创新性四个维度介绍手册带来的启示。自1916年颁布了全美第一部综合性区划条例以来,纽约一直是区划领域的先驱。尽管区划本身并非一项规划,但区划是执行规划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许多城市都在借鉴区划的“纽约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在地性,纽约设置了许多特殊目的区(首个特殊目的区设立于1967年),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纽约市现行的《区划条例》于1961年生效以后,为了适应城市发展中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优先事项,该法规历经多次修改,如强制包容性住房、防洪韧性要求、智慧发展和可持续性原则等。1961年版的《区划法规》引入了“容积率”作为控制开发总量的重要概念,引发其他城市的纷纷仿效。同时,还提出“奖励性区划”,对于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等的开发项目,可以给予额外的建筑面积。迄今,很多新的区划工具被创造出来,如容积率转移,还有奖励性区划被用于更多的范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土地利用与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治理创新中心主任田莉认为,纽约区划手册体现了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精细化管理、刚弹性结合等特点。区划通过简化术语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区划知识,为我国城市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由此,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区规划师制度;明确法律与政策保障机制,确保公众参与的持续性和制度化,同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作者、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AICP)罗雨翔以录播的形式介绍了纽约城市更新的政策创新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