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2018年针对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作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也提及,到2035年,实现“无废城市”建设全覆盖。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多亿吨。目前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中,城市垃圾不合规处置时有发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堆存量高等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城市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等。
建筑垃圾的堆积困局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介绍,除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也是一类重要的固体废弃物。2021年,建筑垃圾的测算结果大概在三十几亿吨,2025年可能会增加到四十亿吨,全国资源化利用率不超过10%。像城市更新中的建筑垃圾占到了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以上,是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物,其处理和管理也面临诸多的挑战。
以深圳2018年的情况为例,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占全市固体废物产生量约93%。面对巨大的建筑废弃物产生量,一方面,本地处理能力缺口较大;另一方面,综合利用设施规划、建设落地困难,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破解建筑废弃物治理困局日趋紧迫。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今年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提到,经过6年的实践,“无废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比如在资源化利用方面,重庆利用建筑弃土回用回填,完成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达到241公顷。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市容处副处长李鹏介绍,每年处置建筑垃圾量超过8000万立方米,是生活垃圾的10倍以上;其中,通过矿坑回填、土地整形、绿化造景等处置建筑垃圾4000万立方米,综合利用率超过了50%。同时,重庆建立了国内首个建筑资源联盟链,以此推动形成建筑垃圾全品类、全链条、可追溯的分类回收体系,探索具有山城特色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模式。
深圳市也分别于2022年、2024年开展两批“无废工地”试点项目。通过落实各项源头减量措施,2019—2023年,深圳市建筑废弃物产生量连年降低,2023年产生量较2018年减少了约4182万立方米,下降41%;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52.7%,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
此外,贵州形成磷石膏建材利用、生态修复等消纳途径,综合利用率达到91.8%。
“无废城市”的逐步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国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计划建设3700余项工程项目,投资超1万亿元。各地也不断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已经完成400余项制度修订。据悉,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通过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进展评价办法,引导参与城市和地区在实施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具体工程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工业、生活、建筑和农业等领域的固体废物实际问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建设”向“建成”过渡,将“无废”理念和行动转化为生态环境“无废”的现实图景。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