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心慈 张昀芸
“我们干的是上海首个内河航道装配式生态护岸工程,要在这个领域打响‘精工三航’的品牌。”中交三航局上海油墩港内河航道整治工程项目副总工程师周歆昊坚定地说。
油墩港内河航道整治工程项目包含护岸、道路、桥梁和排水等工程,是上海市“一环十射”航道网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上海市预制化率最高的护岸工程。方桩、底板、空心块等均需通过预制工艺进行拼装,装配率达到80%。
项目团队首次接触装配式生态护岸,面临诸多挑战。周歆昊介绍道:“预制拼装的精度控制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增加渗漏风险,影响工程整体的结构稳定性。”预制构件节点作为关键环节,采用现浇连接技术进行安装,即构件通过预留孔对应连接插筋后进行灌浆,使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预制方桩沉桩是生态护岸的基础工序。周歆昊指出:“工人在制作预制底板预留孔时,容易出现人工测量偏差。这就像把插头插入插座孔,孔位对不准会影响后续沉桩施工,必须严格控制桩身与底板预留孔偏差精度。”
周歆昊立即带领项目团队成立QC小组,主攻装配式护岸预制桩沉桩精度问题。在历经半个月的学习“充电”后,QC小组对影响拼装的预留桩孔边长、型钢规格、桩基间距等内业数据,进行了6次设计迭代计算,最终研发出一套符合设计要求,能将桩基偏差控制在50毫米的特制沉桩限位架,有效提高了沉桩精度。
QC小组一刻也不敢懈怠,继续进行优化设计。由于桩基在下沉过程中会产生持续振动,为防止桩基与限位架发生碰撞造成损坏,他们对沉桩振动周期进行反复测量,并在桩孔内增设厚度10毫米的钢板,制成精孔插板,通过限位架预留孔洞及精孔插板的双重限位,保证沉桩的精准度。
终于,首根预制方桩顺利完成沉桩拼接,且桩基偏差控制在20毫米左右。首战告捷让施工渐入佳境,沉桩精度控制比原设计精度提高了4倍,最高时创造了2小时沉桩7根的纪录。
但没过多久,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原来,沉桩完成后需要像拼乐高般安装预制底板。“预制底板采用定制模板,必须提前确定安装位置、预留孔尺寸等细节,否则等到施工时再发现问题就晚了。”周歆昊叮嘱道。桩头处理后的钢筋和底板预留孔内钢筋稍有不慎就会“打架”,无法顺利拼接,难以保证底板的平整度。
“常规铺设难以精准控制平整度,可考虑如垫平桌脚般增加垫层。”基于周歆昊的这一提议,“8+2”施工工艺应运而生。首先,浇筑80毫米厚的垫层,待浇筑完成后,在垫层四角浇筑20毫米厚的砂浆支座,以保证预制底板的安置基面均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然后,采用墨斗弹线方式进行测量放线,标定预制底板的安装范围。最后,进行底板安装时,利用底板自重挤压下部砂浆,消除底板与垫层间的安装缝隙,提高底板安装的平整度。
一天下来,周歆昊和团队要来回测量、调整不下25次。每调整一次,他们都要重新测量新装底板与相邻底板的高差,确保底板平整度误差在设计要求范围内。最终,他们成功将相邻预制底板的高度差从30毫米降至20毫米,为上部零件安装提供了平整基面,工程效率提高20%。
项目团队深入分析内河绿色航道建设特点,形成多项专利技术。其中,“提高装配式护岸预制桩沉桩精度”获上海市QC小组活动一类成果。“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内河航运体系研究,为装配式生态护岸施工总结更多经验。”周歆昊充满期待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