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以“文化景观保护的挑战和意义:促进尼泊尔、法国和中国之间的协作互联”为主题的文化景观专题论坛在天津大学六楼景鉴国际报告厅举办。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包含开幕式、讨论会、校内和校外展览参观四个部分。本次论坛旨在汇聚来自尼泊尔、法国和中国的学术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探索文化景观中体现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式和理念,挖掘人类文化与自然的特定精神关系,就文化景观保护的挑战和意义进一步交流和分享经验及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共同主办,天津大学东方景观与遗产研究中心承办,天津大学中法文化遗产与城市研究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景观专委会协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作为支持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玉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书记、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景观专委会主任委员张春彦,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主席艾蒂安·马修,尼泊尔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主席、蓝毗尼佛陀诞生地世界遗产主任吉安尼·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随后举行的捐赠仪式上,由联盟荣誉主席释智颐和主席艾蒂安·马修及财务长尼古拉斯·布理佐托代表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向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进行捐赠。
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专家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文化景观项目负责人林志宏深入探讨了文化景观保护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方法。他强调,鉴于国际遗产与文化景观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全球发展战略不能只重视建筑本体,也要重视其文化环境。他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提倡多学科合作,共同制定全面的保护策略。他提出,应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六个标准出发,将独特的山水文化和历史意识融入保护工作中,以实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吉安尼·莱展示了蓝毗尼作为佛祖诞生地的重要意义,以及近年来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在联合国的支持与参与下,蓝毗尼发展非常迅速,在考古等多方面都方面有重大突破。但迅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目前,蓝毗尼急需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规划,运用创新的合作管理模式更好地保护文化景观。
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执行委员埃里克·杜布瓦代表联盟,介绍了联盟的发展历史和工作计划。作为社区与国际组织间的桥梁,联盟始终致力于倾听民众的声音,有效填补了组织层面的空白。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联盟以人和社区为核心,积极在当地开展多样化活动,并将这些活动的成果编纂出版,为文化景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上木斯塘为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何捷介绍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文化景观识别与评价方法。通过遥感影像结合历史文献的方法绘制遗址的三维模型,多尺度地进行研究和展示。此外,还通过分析旅行者的摄影偏好和线路偏好,提出了空间规划和保护的创新性策略。
在尼泊尔上木斯塘文化景观遗产研究阶段性成果展以及尼泊尔蓝毗尼世界文化遗产地摄影展开幕式上,联盟荣誉主席释智颐、联盟主任高璟发表开幕致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尼泊尔主席吉安尼·莱致辞并赠书。吉安尼·莱表示,在未来希望可以继续加强多方合作,产出更多优质成果。何捷带领大家从关键廊道、旅游区、文化遗产、自然地貌等多个方面参观了展览,讲述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同期举行的“天津巷肆”展览,作为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十五周年纪念展,呈现了大量东亚文化遗址的丰富摄影作品,反映了联盟十五年来在文化遗址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就。联盟主席艾蒂安·马修、联盟秘书长李志勇、天津大学李严副教授分别致辞,表示未来将再接再厉,继续做好跨文化、跨领域交流,探索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创新方法。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