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中外院士行业知名专家汇聚上海

探讨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提升

本报讯(记者 徐敏)11月7日-9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研讨会和第七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40多位两院院士及国外院士,与来自中、美、英、德等国的行业专家汇聚一堂,围绕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和城市水灾害系统防御,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思路。

当下,城市已成为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风险高发区域。对于我国来说,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和洪涝灾害治理,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更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是驱动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强大动力,也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首要手段。”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为行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副主任任辉启也提出,亟需整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凝聚共识,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城市安全和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工程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其中,土木工程学科的全面转型升级备受业界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指出,现阶段韧性城市的建设与研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复杂、更具挑战性。同济土木系正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推动学科内涵转型升级,并将低碳、智能、韧性作为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据悉,今年恰逢同济土木系列学科设立110周年,会议同期还召开了同济大学土木系科发展论坛暨系科成立110周年活动。

郑庆华还就如何提升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三点想法。第一,强化信息技术赋能,提升城市韧性的数智化水平,应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对城市信息技术、建模技术,利用基于智能材料的全域感知技术、基于物联网的传感器和终端、边缘计算、云计算和5G的融合技术,实现城市全息、全域、全时感知,提升整个城市的感知能力。第二,强化多体协同集成,提升城市韧性的融合化水平,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构建安全、稳固的交通网络、管线系统和数字化新基建,提升城市的工程韧性;加强产业链韧性与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公共安全综合风险管理系统,确保各关键部门和社会公众能够迅速响应并协同处理危机,不断提升城市管理韧性与社会韧性。第三,持续推动城市更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运维能力,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对城市运维过程中不同层面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融合及建模,对城市进行全面深度体检,实现精确分析、精细管理、精益服务,精准推动城市更新。

会议期间,21位院士及多位行业专家学者带来了关于城市韧性提升的精彩报告,总结城市与基础设施韧性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分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提升城市与基础设施韧性的模式和方法,为加快城市安全和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工程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路径。

闭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主席吕西林代表大会主席团总结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和水灾害防御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构建科学的韧性认知体系,发展全寿命期韧性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地震、内涝等自然或人为灾害,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在闭幕式上,还举行了坝道工程医院城市血管数字孪生分院揭牌仪式。这一创新平台不仅为工程设施提供科学“诊疗方案”,也为基础工程领域开展前沿性、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提供平台支撑。

2024-11-14 徐敏 中外院士行业知名专家汇聚上海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7478.html 1 3 探讨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提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