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湖湘儿女的精气神在中建五局不二公司白云机场T3航站楼项目生产经理张彪雄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仅毕业三年时间,他便实现了从一名职场小白到项目班子的飞跃成长,并获得公司2023年度“十大潜力青年”的称号,他常说道:“主动做事,才能把握机遇。”
把每一个问题都“吃透”
从未接触过幕墙的张彪雄,由于经验和知识的欠缺,所带来的“本领恐慌”让他对于幕墙施工既好奇又迷茫。
什么是埋件?什么是龙骨?什么是铝板幕墙?他全然不知。刚入职没多久,他就给自己制定了个计划表,决定每天“吃透”一个幕墙知识。
“横梁底下为什么有个缺口”“哪里是龙骨”“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区别是什么”……张彪雄每天就跟在项目总工身后,一个劲地问问题,不清楚又继续问,刨根问底,直到最终“吃透”这个问题,计划表上打了勾,他才罢休。
从莱蒙项目到深圳太子湾项目,历经一年半的时间,经验的积累让他逐渐产生更多想法,“以前觉得把事情做完就行,后来就开始想怎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回忆道。
2023年6月的一天上午,正是广州知识塔项目幕墙板块大干快上的时候,张彪雄突然接到了劳务班组长的电话。电话那头,声音有些急促,“张工,感觉楼层标高有问题啊。” 挂完电话他立马赶到反尺楼层,重新将建筑一米线引到对应楼层位置,架设水准仪测量地台码标高,发现的确有些偏差。
他把情况反馈给土建单位后,当天下午就带着工人在东塔、南塔、西塔各取20个排查点,用水准仪逐层仔细排查,连续排查两天后,他连夜将整理好的复尺数据反馈给设计,为后续下单及现场安装的及时性提供有力支撑。
8000多公里的“跨越”
2023年农历春节前,正当大家都在陆续抢票回家的时候,张彪雄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公司交付的任务——春节期间协助埃及新开罗CBD项目现场施工。
大年二十九那天,他坐上了从广州开往开罗长达12小时的飞机。下了飞机后,他又乘上汽车,穿过浩瀚无垠的沙漠,一个小时终于抵达项目。一进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中埃两国领导人握手合影的照片,“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心里就想着一件事,那就是尽自己的一份力,把项目做好。”他感慨道。
在距离家乡8000多公里外的项目上,他化身为“班组长”,负责全过程管理工人现场施工。但看不懂英文图纸、没接触过内装,让他心里直犯怵。他想了一个最直接的“笨办法”:把所有关键点标记出来,一个个翻译成中文,贴满整个桌面,反反复复地记,白天盯着工人干活,晚上就跟着项目总工学内装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每天雷打不动。
一次,他在巡场过程中,发现吊顶天花不平整,随即拿起靠尺,借助灯光和手电筒量了几遍,的确差了3毫米。接着,他又逐层进行检查,把需要整改的位置和要求逐一跟工人们捋了一遍。“要知道国际标准非常严格,吊顶天花的误差也要控制在一毫米以内。”张彪雄说道。
两天的整改结束后,张彪雄重新检查,发现并无问题,这才约上埃及监理进行验收,当天检查的所有房间均顺利通过了验收。
对于质量的管控,他的心里也逐渐有了一把尺。这一次跨越,不仅仅是家到埃及8000多公里的跨越,更是张彪雄对自我标准的一次全新“跨越”。
从“有想法”到独当一面
从埃及回国没多久,张彪雄便被分配到白云机场T3航站楼项目。
刚到项目上,他就找到了项目经理李杨,提出了自己想要单独管理一片区域的想法,“做得好还是坏,我都想有一个最直接的评判。”项目经理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把41座登机桥交由他负责。
尽管半路接手,但他并不慌张,而是从了解一座登机桥的做法开始做起,花了三天时间盘材料,将所有登机桥的玻璃、铝板、型材、钢龙骨都分门别类地列出来。对此,他解释道:“凡事做足准备,要有一定的预判性,后续工作才能更高效,更有底气。”
一个月后,他被破格提拔为项目班子。除了手上的41座登机桥外,项目经理还将额外的东指廊所有玻璃铝板安装任务交给他负责。“他不仅很有想法,有了想法能够立马执行,这一点值得点赞。”项目经理李杨肯定道。
为了让现场施工更精细,接下新任务后,他又将东指廊的玻璃铝板一块块地统计出来,现场的每个洞口、每块材料,每一个细节他都做到心中有数。
虽工作年限不长,但他在项目履约管理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做事要分轻重缓急,除了工序逻辑以外,更要结合业主及项目本身需求,制定可行的施工计划,不能盲目施工。”将近5个月时间,他组织工人高质量完成东指廊1.2平方米的幕墙安装,有序推动项目履约。
登机桥上,张彪雄娴熟地指导工人施工,豆大的汗珠毫不间断地从脸颊滑落,日渐黝黑的皮肤成为他坚守岗位的“勋章”。
“我深知‘企业是船,我在船上’的道理,水涨才能船高,也只有积极主动做事,强化自身本领,才有机会成为‘挑大梁’的中流砥柱。”三年来,他如是说,也如是做。
(通讯员 梁烨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