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为了增加效益,很多企业都在搞“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精益管理”等,这是企业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必须要补上的功课。越往后,竞争越激烈,市场越规范,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越高。否则,一不留神,企业利润将直线下跌。
那么,陶瓷企业的效益从哪里来呢?日前,在佛山市企业联合会、佛山市企业家协会成立40周年庆典上,听到一位演讲嘉宾提出了一个“管理效益<经营效益<结构效益”的观点,笔者深有同感,想借此谈点自己的感受。
当前,不少传统制造业都陷入了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的漩涡当中,一些企业都在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直播、电商、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却是一路高歌猛进。这就是不同结构、不同赛道带给企业的不同命运。不是不努力,而是“选择大于努力”。
当然,讲结构效益,不是让大家都丢下搬砖的老本行,去抢直播、新能源等风口行业。而是在现有的生产经营中,一定要将调结构、增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卖得多的,不一定赚钱多;卖得少的,不一定赚钱少。某个渠道投入多,不一定赚钱多;另一渠道投入少,却不一定赚钱少。企业要强化对产品、品牌、渠道、市场、业务、人员等要素的结构分析,通过结构调整与优化,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中的资源、要素都是一块块组成的。抓住了结构调整,就抓住了增加效益的牛鼻子。比如业务结构,什么是成熟业务,什么是发展业务,什么是未来规划的业务?比如人才结构,是自我培养还是猎头空降?比如产品结构,能否做到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接下来是经营效益。企业效益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客户身上来。因此,经营关注的重点,一定是客户。企业一定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任何的经营活动、资源配置都要紧紧围绕客户需求而展开。要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增强他们的体验感,让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有物超所值的感觉。
经营之下,才是管理效益。管理关注的是任务,是一个个具体的KPI指标。从管理、经营、结构三个层面的效益来看,管理的天花板最低。许多时候都是“从干毛巾里拧水”,下了很大的功夫,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效果却差强人意。
事实上,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管理。产量、质量、成本、毛利率、周转率……这些指标几乎天天挂在嘴上,是企业管理人员永恒的主题。在工艺技术和经营模式没有大的变化的前提下,管理出效益的空间相对有限,其幅度远比不上经营效益和结构效益来得更加明显。
当然,不是说管理效益的天花板低,就放弃管理。恰恰相反,在同一个赛道、同一个业务领域,企业之间比拼的往往就是细节,是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样一个品牌、一间工厂,你做就要亏损,他做却有效益,这就是管理的差别。需要提醒的是,企业在狠抓管理出效益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有比管理更重要的维度,那就是经营效益和结构效益。
管理做得好,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却不一定能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做得好,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契合消费需求,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因此,仓库里积压的产品就不会太多。
面对行业效益断崖式下跌的困局,陶瓷企业需要“既抓西瓜,也捡芝麻”。只有改善企业的经营局面,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才有持续经营的底气和勇气。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