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通江达海连未来 海上长龙创纪录

黄茅海跨海通道有哪些新技术?

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交通基础设施始终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该通道东接鹤港高速,西连新台高速并与西部沿海高速相交。建成通车后,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黄茅海跨海通道在2020年6月开建,总投资约130亿元,全长31公里,跨海段长14公里、全球排名第八。项目设高栏港大桥和黄茅海大桥两座主桥,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00年。

在四年半左右的建设过程中,黄茅海跨海通道共产生发明专利30件,国内首创七大创新技术。

首创双曲面独柱式钢筋混凝土索塔新结构。项目在综合考虑抗风、通航、防洪、力学、构造和经济的基础上,主桥采用了独柱式塔-分体钢箱梁-空间索面的斜拉桥,提高了桥梁的结构综合性能,同时以“圆”元素为主基调,追求极简、优雅的建筑风格,实现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首创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桥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减震耗能装置。黄茅海大桥是已建成的世界最大跨径三塔公路斜拉桥,项目首次提出了设置中央辅助索提升超大跨独柱式多塔斜拉桥竖向刚度技术,通过5对中央辅助索,将主梁最大竖向位移降低了39%,显著提升了桥梁整体刚度。创新性提出了多点综合减震耗能结构体系并研发了更具耐久性的减震耗能装置,优化斜拉桥静动力性能的同时装置耐久性提升2倍。

首次提出分体钢箱梁颤振涡振气动控制措施。项目完成了近150种主梁断面的气动选型,首次提出了“风嘴+水平隔涡板+下中央稳定板”综合气动措施,并首次开展全桥涡振风洞试验进行验证,没有观测到涡振现象,结果优于世界最严涡振评价指标要求。

首次构建双曲面异形索塔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体系。主桥索塔截面由下至上从圆形到圆端形再到圆形不断变化过渡。项目研发了独柱式异形索钢筋和木制模板数字化设计、工业化制造、装配式拼装及精准安装控制技术,研制了自适应新型液压爬模系统及筑塔平台,发展了大体积混凝土控裂技术,提高了索塔建设速度。

研发了全离岸海洋环境下TY型墩施工技术。中引桥下部结构采用整幅式TY型墩,造型美观,结构受力更为合理,但施工难度较高。同时项目通过优化墩身环氧钢筋、大悬臂TY型盖梁钢筋部品工艺等,提高了施工效率。

改进了超宽分体钢箱梁施工线形控制方法。主桥均为全漂浮体系斜拉桥,主梁采用分幅钢箱结构,由两个钢箱梁及横向连接箱组成。项目提出了基于小变形控制理论的超宽分体钢箱梁施工线形控制方法,研发了多塔斜拉桥双主跨异步灵活快速合龙技术及数字化施工控制系统,实现了小于5毫米误差的高精度合龙。

建立了基于单北斗的跨海精密控制测量技术。项目首次建立了以北斗系统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满足施工全天候实时动态定位需求,实现了毫米级的长距离海中塔柱自动化变形监测,推动了国产单北斗设备及软件在跨海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实现了精密控制测量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 (本报综合报道)

2024-12-12 通江达海连未来 海上长龙创纪录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7975.html 1 3 黄茅海跨海通道有哪些新技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