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迈向“十五五”:新挑战新范式(上)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天强副总经理 李涛

“十四五”即将步入收官之年,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启动“十五五”的前置谋划工作。回顾天强公司直接服务的120余家企业“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很多企业已经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新时空背景纳入战略考虑,但近年来外部市场的急剧变化极大冲击了基本发展格局。“十四五”初期,天强公司也曾提出“生长型战略”体系,呼吁行业企业要更加关注“可持续导向的生长思维”,以创新谋划和持续创变推动自我转型和升级迭代;而当下很多企业面临生存挑战,对未来发展没有预期,看不清趋势、寻不到路径、找不到破局点的困境日益凸显。

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行业企业必须统筹“生”与“进”的关系,用有为努力和主动创新突破生存困境,为“实现有效管理下的可持续发展”主动求变进取,而战略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工具,其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一般企业追求安全感,优秀企业拥抱不确定性,而卓越企业主动创造变化,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更大的可能。从行业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当前很多头部领先企业无一不是高度重视战略,在变化中主动推动战略性布局,穿越周期和波动,构筑了更具韧性的发展基础。

从近期天强公司与行业企业的接触了解来看,行业企业对“十五五”战略发展普遍关注的战略命题包括发展策略(收缩还是进取)、业务转型(既有业务还有没有机会、向哪里转型、战略新产业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品化转化、市场突围(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组织效能变革、新时期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发展模式等方面。

毫无疑问,“十五五”时期行业企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可取之路又绝不是被动等待市场“转暖”,行业企业又该如何认识变化,在趋势中找寻确定,并以新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行动应对挑战呢?

拐点已至,转型要求超越过往

2020年至今,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时代洪流汹涌澎湃,行业企业正在经历着一轮前所未有的、普遍式震荡冲击和不景气周期,甚至没有人能准确研判到底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回归到“正常态”,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即使能够回归,这个常态也终将不是过去的样子。经历了一系列新变化,BANI这一个新概念(脆弱的、焦虑的、非线性的、不可理解的)为理解和应对当前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宏观环境来看,2021年是经济社会的某个高光时刻,但也正在成为时代的拐点: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的77%,2022年降到70%、2023年降到了65%;城镇化进程进入减速发展期,1996年至202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进入“十四五”以来城镇化率增速放缓至年均提高0.76个百分点;房价在2021年三季度见顶,随后一路向下;伴随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土地出入收入也在2021年达到峰值;2021年迎来人口总量的巅峰,到了2022年就是负增长状态,且趋势依旧是一路向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作为需求拉动型行业,外部发展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其可持续发展带来最为直接的冲击和影响。

从市场需求来看,经历了世界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均跨越了“从无到有”进入“从有到好”的全新发展阶段,而发展模式的转型更是这其中最深层次的调整。过往高增长、高周转、高负债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增量土地换取开发资金的城市发展模式、基建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成为新时期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存量市场特征日益突出,维护翻新与智能化改造并存;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格局亟待完善,“要素富集”与“弱者沉淀”的挑战亟待破局;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向产业财政转型,发展耐心资本;2022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2024年7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印发《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当传统工业化告一段落之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交相辉映,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关企业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导向,提升风范防范能力……这诸多变化都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需求问题的系统性与企业解决方案的单一性、市场需求多样性与企业服务供给同质化之间的矛盾,行业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创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竞争格局来看,当前,受市场环境的冲击和影响,各细分行业都面临着较低发展景气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而“低价”“恶性竞争”等内卷式竞争策略也在冲击着市场秩序。市场景气情况较好的细分领域高度集中,如水利、新能源等成为众多行业企业拓展布局、稳增长的重要方向,但也带来了竞争门槛提高、收益率下降等方面的问题。跨界融合成为发展趋势,跨行业、跨区域、跨产业链前面环节的发展成为常态,进一步驱动竞争要素的立体化与全面升级,对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适应性”正成为关键战略优势

近年来,商业世界充满频繁、剧烈的动荡,唯一不变的就是持续变化本身。宏观环境、需求结构、竞争格局、技术条件、商业生态关系等多种因素叠加所带来“从已知向未知”的系统挑战,过往成功经验与模式的未来适应性在持续降低,企业推进局部优化的有效性降低,而系统性变革的难度不断增大,企业成功要素日益呈现系统化趋势,包括技术、品牌、产品创新力、领导力、组织效能、生态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相较于过去,行业企业所熟悉和适应的商业生态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适应性”正在成为企业穿越周期和结构性挑战的关键战略优势,而这也恰恰是“战略的本质”。战略是在综合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系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顶层规划设计,是取舍选择,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和塑造确定性。

面对变化,理性的选择是能在被颠覆之前就推动创变,进行自我颠覆。但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往往受制于很多惯性影响,以稳定为前提,从而丧失了“先发制人”的机遇。当前,行业企业正在深刻感受的冲击和挑战,除了来自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多数行业企业的传统增长模式(依赖于增量市场、同质化服务)、传统发展模式(依赖于资源投入,面临效能天花板)、传统管理模式(流于粗放式管理,面临系统化运作能力缺失)等方面的适应性挑战。

面对日益动态多变的商业生态环境,行业企业面临着复原力的竞争、学习力的竞争、创新力的竞争、数实融合的竞争与生态系统的竞争,惟有坚定推进创变,才能保持适应性。当下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企业需要更加主动地努力作为、推进创变,让创新不断涌现、让适应力不断跃升。企业创变需要坚持系统重塑,而非局部优化,推动系统性、持续性的演化,这其中涉及到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与路径的抉择、发展布局的进退选择、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组织化能力构建、创新氛围的构建与创新成效的产生、人的思维转型、生态资源整合等方方面面。

以“系统重塑”升级适应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行业企业正在进入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期、业务体系重构期、传统运作管理模式的问题突出爆发期的“三期”叠加发展阶段。当下,行业企业推进创变转型将呈现五个明显特征:关乎生存发展的紧迫性要求、内外矛盾交织的复杂性特点、目标可持续的系统性逻辑、面向改革成效的深度性要求以及长期应变创变的持续性要求。有别于过去创变转型的“锦上添花”——创变转型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转也能活得不错,而当下的创变转型是“背水一战”——很多企业面临生存之忧,在原有的发展逻辑下,行业、企业、从业人员都面临重新洗牌的新格局。

适应现实的挑战和要求,行业企业需要推动愿景重塑、逻辑重构和能力重置,而这需要以顶层设计来统筹系统化目标与模块化行动、兼顾近中远期的工作、衔接多元主体的价值诉求,引领企业走上正确的轨道,并系统满足战略引领性、业务价值性、组织适应性、资源匹配性、创新前瞻性等五方面要求。具体而言,行业企业面向未来的创变发展,需要持续提升组织生命的厚度、速度和广度。

企业生命的厚度是企业组织跨越不确定长周期的穿透力,这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迭代更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产品力升级、面对变化调整动能的创新力。在快速演变的商业生态中,企业只有加速进化速度,布局在变化之前,才能应变创变。

企业生命的速度取决于治理体系、韧性组织与人才梯队三个要素。其中,治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深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韧性组织建设需要解决好业务领域多元化、服务形态多样性、市场多元化的业务运作要求与内部资源的动能激发、运营风险防范之间的有效统一;人才梯队建设充分适应多专业、多区域、多价值诉求的人才特质,提升吸引力、创新培养和使用模式、优化激励约束机制,使人才成为企业创变的最大动能源泉。

在行业与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强身、文化驱动、生态链接去拓展生命的广度。企业不仅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增强自身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优势,还需要将利他共赢的价值理念融入到统一的企业发展理念与发展逻辑中。此外,也要将生态资源的整合纳入到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双向赋能实现融合共生。

(未完待续)

2024-12-16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7900.html 1 3 迈向“十五五”:新挑战新范式(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