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

中意专家分享遗产保护与发展经验

12月6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都灵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由荔湾区住房建设园林局、象城建筑、粤剧艺术博物馆等单位支持的“中意遗产日”活动在广州市荔湾区粤剧艺术博物馆举办。活动邀请了来自意大利都灵、罗马、米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十位遗产保护专家、知名建筑师,与文化遗产的管理部门、产权人、使用人一起,围绕“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分享研究和实践经验,展示两国各自的传统和独特视角。2024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20周年。

中意文化合作富有成果和活力,双方人文交流密切,在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经典著作互译、旅游、教育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大会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主持,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德派罗、荔湾区相关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姚旻为活动致辞。

德派罗表示,中意两国同为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文化机构间合作对促进文明互鉴和发展当代创意合作具有重要作用,意大利驻广州总领馆将积极推动两国高校、科研教育机构、遗产保护从业者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合作。荔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项目的保护利用过程,分享了共同缔造和改善民生的经验和教训。

姚旻回顾了华南理工大学和都灵理工大学长达15年的深厚交流,她介绍,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有合作往来,广州荔湾是海丝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其发展脉络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惠密切相关,恰逢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20周年,两校在荔湾共同见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度合作。

意大利著名遗产保护建筑师、考古学家、罗马第三大学教授路易吉·弗朗西奥西尼以《建筑与历史环境:建筑师如何认识并理解遗产》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他对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利用实践,探讨了建筑师如何在现实背景下进行创造性和技术性的回应,以满足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他将讲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关注遗产、历史、土地和心灵的思考;第二部分则通过项目展示他对景观、历史、人物和故事的理解。

他提出,遗产不仅是过去时代的见证,而且是一个活跃的系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批评了将遗产简化为博物馆中的物品的观点,认为遗产是与自然和文化在时间流逝中的结合。并分享了他的建筑方法,强调地形、地质、河流、山谷、高原以及城市和乡村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建筑师应该从地形描述和地理特点的研究开始,发现地点的规律和特点。总的来说,他提倡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将物质和非物质、物质和精神的元素结合起来,以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意义又能满足现代需求的建筑作品。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曹劲以《文物建筑赋能城乡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题报告,通过四个案例展示了广东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和成效。分别是“柏园的故事”“邓村石屋”“潮州古城”“南粤古驿道”。曹劲院长强调,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智慧。通过恰当的功能赋予和活化利用,文物建筑可以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案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径,为其他地区的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意专家作主题发言后,都灵理工大学教授卡拉·巴托洛齐、弗朗切斯科·诺韦利为全场观众讲解了都灵理工大学遗产保护团队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修复之路》。展示了不同规模的修复案例,包括萨伏伊皇家住宅、工业遗产和葡萄园景观。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拥有数十年先进经验积累的遗产保护路径被徐徐展开,让观众领略了意大利古迹、景观、工业遗产各个领域的图景。

当天,举行了三场圆桌论坛,分别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大利与中国的愿景、大湾区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主题展开探讨。

“中意遗产日”平行展《相缝:中意遗产保护和发展》也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采荷建筑楼同步举行。展览展示了两国学者在中国和意大利的遗产保护实践,中国展区包括荔湾陈廉伯公馆、泮塘五约、海珠广场等21个丰富且极具活力的项目;意大利展区重点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图拉真市场遗址、法亚戈拉别墅修复等12个项目。

(徐好好)

2024-12-16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7909.html 1 3 中意专家分享遗产保护与发展经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