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承担的碳达峰碳中和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0余位青年科学家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教授谌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邓羽担任执行主席,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王宇翔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天津大学邓楚涵作“城市地下空间精细设计与安全预警”报告,介绍了应用于地下空间变形稳定、支护结构精细设计的高性能动员强度设计(P-MSD)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与会青年科学家就如何使用P-MSD方法和Prowd软件实现减少碳排放、节约成本等提问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刘焱序以“旱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选址及其社会—生态效益评估”为题,提出了多目标优化和效益评估方法,为实现旱区的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与会青年科学家就生态修复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估相结合、水资源约束下的多目标优化配置等提问交流。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黄斌斌作“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恢复固碳效果评估与预测”报告,介绍了气候变化对生态恢复固碳效果的影响,探讨如何完善城市碳通量监测体系,分享对城市碳通量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和原因的理解和认识。与会青年科学家围绕城市发展和绿地保护的平衡、碳汇效果、潜在挑战等问题交流探讨。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建筑节能减排、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软件、建筑碳中和的关键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等展开讨论,结合报告内容与自身研究方向提出诸多创新性的见解。对话交流环节,中建方程投资发展集团设计总监辛同升、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华南分中心副主任黄宁、天津大学副教授许熙巍针对研讨内容进行点评与总结,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本次沙龙深入探讨了城市规划与碳中和的紧密联系,特别是相关技术手段在城市及建筑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同时也提出了存量规划背景下老旧住区更新与碳排放的复杂关系、碳汇持续性与挑战等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应重视协同低碳目标导向下的城市规划顶层标准和指标传导机制,关注居民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优化碳交易等政策工具,加强碳汇研究并利用技术手段提升节能减排效果。同时,大家深刻感受到跨学科合作对推进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工作至关重要。
会后,青年科学家们赴北京首个负碳示范建筑:首程时代中心负碳楼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加深了对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的理解。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