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随着北京地铁3号线通车,由北京建工承建的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项目正式投入使用,与国铁朝阳站成功“牵手”,成为北京面向东北地区旅客的“城市门户”。
作为京沈客专北京朝阳站的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北京朝阳站交通枢纽总建筑规模约13.3万平方米,地上两层约3.1万平方米、地下三层约10.2万平方米,包括北侧公交立体停车楼和南侧枢纽换乘大厅,集铁路、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换乘方式于一体。
整个枢纽内部设置了61台扶梯、直梯,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换乘体验。规划公交车始发线路16条、公交驻车80辆、旅游大巴8辆、网约车停车位300个、出租车发车泊位15个、蓄车泊位300个、自行车停车位1500个。新建一座公交立体停车楼,地上为公交驻车,地下设置出租车、网约车停车区,与铁路实现同层换乘,减少步行距离,实现无感换乘。
从整体上看,项目结构设计极为复杂,枢纽换乘大厅的屋面由厅内的两根菱形网格巨柱支撑,巨柱与屋面造型一体化处理,使室内效果近似于无柱空间,形成室内站前广场,以提升建筑美感。
生根于地下19米的两根菱形网格巨柱,仿佛2片平面荷叶枝干,“生长”到地上10米,支撑起长宽各约146米的枢纽区屋盖。“径向叶脉”由弧线形钢结构梁组成,用极为舒展的弧线和曲面造型构筑起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阳光透过屋顶中间的天窗照射进来,营造出星星点点的视觉效果,晴时有“光”、雨时有“伞”,旅客们漫步其间,能切身感受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意画面。
视觉盛宴的打造,离不开项目团队的精诚协作和攻坚克难。钢屋盖投影面积有1.3万平方米,重达3200吨,为确保工期进度最优,项目团队摒弃了分片散拼、吊装就位的传统做法,采用异地拼装、整体滑移的施工方案,在现场布设了4条滑轨、36个滑靴、共108个支撑点位,托举着钢屋盖平滑移动。历时29小时、累计滑动170米后,钢结构屋盖在枢纽换乘大厅结构正上方精准就位,全程“丝滑”,主体结构形变也始终保持在5毫米的控制要求内,创造了国内单层网壳体系滑移距离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施工纪录。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