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强副总经理 李涛
(上接12月16日第6版)
以“主动业务转型”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面对外部的冲击和挑战,持续生存下去乃至实现逆势生长,是每一家行业企业的内在追求。当然,也不得不承认未来破浪之路曲折漫长,必须实现从机会型增长到战略性生长,从要素驱动的旧发展模式到创新驱动的新生长模式的全面突破。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过去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三种方式:自然式增长(抢抓市场红利)、扩张性增长(领域与区域市场开拓)和创新型增长(业务模式与发展模式创新)。然而,这些方式在当前环境下已显疲态:自然式增长受限于外部市场的影响;扩展性增长在达到一定规模后,边际效益递减;创新型增长虽曾带来显著规模化成效,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竞争手段升级,进一步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加速拓展第四增长来源,聚焦“价值视角”拓展市场空白与细分蓝海市场,推进“补位式增长”。当前,市场发展也呈现出明确的“价值竞争”特征,市场供需关系中存在着“相对过剩”与“品质稀缺”并存的特征,既有业务的提质增效与新业务的开拓布局同样重要。顺应国家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行业企业也迫切需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业务,积极促进服务创新,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突破粗放、传统的发展模式,塑造竞争新优势。
再认识市场需求趋势
技术革命性突破、市场需求结构性演变、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方面因素,正在加速驱动行业市场呈现“三化三全三新”的发展趋势。工程勘察设计与建设行业正在加速向“以产业化为核心、以数智化为手段、以绿色化为目标”的方向迈进。
随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持续深入,行业企业需要从贯穿“策—投—建—营”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利益相关方的价值需求洞察切入,从全要素的价值转化形成价值探索与产品化解决方案。
顺应市场需求演变、行业管理政策导向以及立足绿色低碳可持续目标达成的要求,行业企业需要加速推进“新设计、新建造、新运营”的三新模式创新:推进人工智能(AI)等数字技术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运作效率;从重新定义设计开始,将其作为专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营造新的价值场景,解决社会问题、生产问题、生活问题;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数字化底层技术,以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集成服务模式为管理手段,推进建造过程的多位协同、多方联动,实现集约化运作目的;以广义客户视角挖掘运营端价值需求,推动适应存量市场的服务创新,打造新业态。
以价值视角推进产品化设计
行业企业推动“主动业务转型”,核心是强化对市场价值需求的敏锐洞察,从“项目逻辑”转向“产品逻辑”,坚持“以终为始”的结果价值导向和涵盖功能、经济、人文及生态等视角的系统价值导向,以价值视角、产品逻辑去指导资源配置的优化,突出专业服务创造“统筹价值”,将品牌、技术、管理、资源与市场等优势重塑为商业模式与“相对优势”,推动标准化、数智化、工业化的精益生产运作体系建设,打造敏捷的生态合作供应链,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创新业态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更好地推进企业价值的传递,抢占补位式价值赛道。
推进产品化设计,一方面要坚守“服务产品”的价值赛道,以全过程解决方案能力为核心构建面向不同场景的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新业态的培育。
主动业务转型三策略
深耕战略主场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深耕战略主场仍是发展的基础;但成熟市场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内卷式竞争。一是要依托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推动效率升级;二是要坚持价值导向,策划引领市场开拓,从融资、产业、运营、设备更新等多角度考虑市场新价值需求的满足;三是要推动模式创新,依托总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集成服务模式拓展,以服务模式升维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并实现降维带动既有业务发展。
拓展新赛道
关于新赛道拓展,行业企业要建立敏捷的市场洞察工作机制,关注风口赛道和痛点赛道。其中,风口赛道包括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战略腹地建设、设备更新、绿色低碳、生态治理、智慧运维、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痛点赛道需要挖掘尚未有效解决的价值需求,“洞察市场找到痛点、定义痛点、改造玩法解决痛点”,能找到新的市场机遇。
推进新赛道布局,行业企业还要防止从一个红海跳入另一个红海,重点关注通过既有资源能力的“创造性转化”进行拓展布局,包括技术、客户、资本、利益相关方等资源。
培育新业态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写入文件,并强调要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这也为行业企业加速推进新业态培育孵化带来机遇。
“十四五”时期,众多行业企业开始加速推进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转化探索,包括数字化软件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面向未来,行业企业需要跳出依赖于工程项目的运作惯性,更加关注科研创新、数字资产等方面的投入和布局,围绕“存量经济”“数字经济”“双碳经济”等赛道积极探索新业态发展,推进产品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以“组织红利”塑造自身的确定性
在市场红利时代,跑马圈地毫无疑问是最优解,行业企业普遍采取的是以经营生产为主导的运作模式;随着行业市场转型、增长见顶、存量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很难有“一招鲜的秘诀”破解发展的焦虑;加之任何市场最终都将进入效率之争,市场中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将落脚于效率优势,因此行业企业需要回归到基本常识的“基本功”补课,重新理解业务、理解流程、理解人性、理解管理,重新回到细节,以更精益化的运营、更高的转化效率来面对市场的变化,以“组织红利”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当前,行业企业组织发展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外部市场的集成化需求与内部资源碎片化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授权运营为主的管理逻辑,导致企业整体的系统化运作能力偏弱,包括战略引领能力、资源统筹力、创新推动力等方面;以利益为纽带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内部资源割裂、协同价值创造力偏弱,包括集成服务成效差、战略创新孵化差等问题;以规模化为重点的发展取向,导致精益化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薄弱、流程化数字化基础偏弱。
企业通过主动业务转型,可以进一步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指导丰富业务布局、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功能效率等方面业务目标的达成。但是,企业也需要关注到“业务架构”与“运作架构”就像企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企业的转型与升级。企业运作架构涵盖了整个组织的运作机制及其各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组织结构、运作流程、协同关系、技术平台、数据要素、组织文化等多个维度。
行业企业必须接受发展环境不确定性与变化与日俱增的事实,不确定时代的企业要获得持续成功,除了战略方向大致正确外,需要依靠强大的组织力将其落实,通过环境感知力、敏捷力、创新力和协同力的不断强化,增强组织韧性、升级组织效能,才是驾驭危机、把握机遇、塑造关键持久竞争优势的抓手。
一是要树立系统观。行业企业需要真正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链重构,构建“发现需求—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全链条敏捷反应,这就需要全面打造和升级专业型、赋能型总部,强化战略引领、创新布局、资源协同等方面的核心功能。
二是要全面精益化。随着市场红利褪去等内外部环境变化,很多企业往往选择“降本增效”,但却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将“降本”作为救命稻草,而忽视了“增效”的核心价值。降本和增效要关注到主要矛盾层面,企业三大类成本中固定成本很难降,变动成本要谨慎地降,要将关注点放在隐性成本降低上,如组织内耗、协同低效等。行业企业需要全面打破粗放管理的组织惯性,深入推进市场经营、项目运作、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条线的精细化管理,以流程再造、数据驱动升级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全面提升组织效能;这其中尤其要深入推进以项目为颗粒度的全流程、全要素管理体系构建。
三是要聚焦人效。行业企业要将提升人均效能作为检验组织力的重要标尺,持续推进中台复用能力建设、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动能激发机制的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有效提升人才战斗力与创新力。
四是要强化动态性。行业企业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要关注企业组织的动态调整,以保持对外部变化的敏捷适应力。
以“生态型发展”强化生长力
新商业生态中,企业的价值逻辑正在发生着新变化,从过去关注企业竞争优势,自身全面布局价值链,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竞争格局,到现在更加关注“客户需求导向的资源协同”,以客户需求的洞察,突破自身资源能力边界,主动链接业务伙伴、产业伙伴来形成协同价值创造。
面向未来,伴随市场需求的综合化、集成化趋势日益突显,资源整合能力成为关键成功要素,集成与被集成将成为并存的趋势。不管主导生态建设的企业,还是参与到相关生态中的企业,都需要坚持“价值共创”的基本逻辑,在生态协同中双向赋能,围绕商业逻辑和市场需求推动产品共创,进而共享价值增值,最终实现企业与生态的共同进化。
行业企业推进生态型发展模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第一,需要秉持开放的发展理念;第二,需要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挖掘需求,构建服务场景,打造整合型产品与服务,深度协同各方的资源与能力优势;第三,需要构建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第四,需要构建全链路的协同模式,真正将标准、数据、管理体系等充分打通。
结语
冬天终将过去,春天一定会来。经过洗礼,行业一定会有颠覆性的改变。如果把企业看作生命体,成长是企业与环境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选择,是机能变化、适者生存的演进。历史长河中,不存在所谓成功的企业,只有不断向上、不断成长的企业。
“好战略”是一时的,也容易被模仿;而“好的战略思维”能保障持续产生好战略,使企业跨越多个周期,实现韧性发展。面对BANI(脆弱的、焦虑的、非线性的、不可理解的)时代挑战,行业企业需要凝心聚力,更清晰地认识自身并预见未来,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以持续生长去创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