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第29期SEA-Hi!论坛举办。本期演讲嘉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兼首席执行官田霏宇,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王子耕,中国当代前瞻女性艺术家胡尹萍,多学科数字生态艺术家袁隆从各自的艺术实践出发,共同探讨城市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互动关系、公共艺术的创作与社会参与、空间艺术的态度与情感连接等话题。
胡尹萍以“她们或许可以多一个选择”为题,分享了《玲姐你真棒》《小芳》两个作品。玲姐对自然农法的坚守深深打动了胡尹萍。胡尹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租赁了玲姐的一块水田,为期十年,并赋予她绝对的自由去劳作。玲姐家开始种花,还把花分给村民们。久而久之,村民们也效仿培育花卉,整个村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第二个作品中,胡尹萍构思了一个名为“小芳”的角色,并通过这个所谓的虚拟角色,来收购母亲和其他人的编织品。胡尹萍将阿姨们的编织帽带到法国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娇兰总部展览现场、爱尔兰的传统节日。“小芳”成为连接艺术与生活的桥梁,阿姨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获得认可的。阿姨们编织的形式也从普通的毛线帽扩展到更多创意领域。胡尹萍说,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阿姨们的生活,也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琐碎、参与公共活动的新途径。
王子耕的角色经历了一系列的切换,从建筑设计师、艺术家、展陈设计师到公共领域策展组织者,每一重角色都为他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他认为,从一个创作者变成一个组织者,从个体对世界的表达,到需要听到世界的声音。这两者之间不分高低,而是一种像默比乌斯环在不同层面上的循环关系,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特别是作为组织者,不能因为需要平衡各种关系,而失去对一些事情的坚持和判断。
袁隆认为,空间艺术不仅仅是静态的设计,更是一种能够与自然、人类和未来持续共鸣的媒介。它通过生态叙事、文化传承和时间想象,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最近几年,袁隆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共鸣体”项目,创建一个跨越国界的公共平台,收集全球各地的声音,转化为3D图形,使用可降解材料打印成声音单元,构成一个巨大的共鸣空间。观众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聆听声音背后的故事,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交流。此项目已经走到六个国度、十座城市,横跨四大洲区,不断延展其生命力。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已有17年的历史,从最初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边缘位置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触及广泛公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多元性艺术机构。田霏宇分享了该馆近期的六个重要项目。他认为,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艺术与公众之间多元化的互动方式,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艺术性与公共性的互动,在不同的项目中有不同呈现,二者之间有多元的关系。
圆桌互动环节,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明颖表示,希望用综合方案去解决城市空间的活化问题,平衡好空间设计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当下,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设计并没那么困难,但更缺乏的是优质的空间运营者和内容生产者,他们可以生产不同的活动、文化、艺术等内容,并植入空间,让空间保持活力。艺术家、策展人都是空间的内容生产者,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也同样致力于通过城市策展去激活城市空间的活力,以展览、艺术、市民活动等去激发城市空间的可能性。 (首席记者 吴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