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建筑业的新质生产力,其关键就是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所以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三造’融合创新和‘四化’协同发展为基本的路径,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做强做优‘中国建造’,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近日,在2024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发布会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毛志兵分享了他对建筑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与探析。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于建筑业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毛志兵认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过程安全、精益建造、品质保证,最终实现价值创造”。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建筑业需要关注五大发展趋势:一是业态变化,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二是生态变化,需要注重绿色节能、低碳环保,需要和自然和谐共生;三是发展模式变化,目前“增量市场”正逐年缩减,“存量市场”将成为新的“蓝海”;四是管理要求变化,质量标准化、安全常态化、管理信息化、建造方式新型化成为了新的标准;五是协同发展,建筑业需要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联行业加强融合发展。
“未来,建筑业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主战场,以建筑业与新基建协同共促为方式’的新城建模式,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毛志兵建议,以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城镇化难题,向智慧城市迈进;以协调发展理念促进产城融合,促进平衡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区,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开放理念吸纳先进经验成果,促进高效发展;以共享理念提升“城市温度”,促进公平发展。
如何培育建筑业的新质生产力?
毛志兵提出,要着力推动纵向拉通,横向融合,空间拓展。其中,纵向拉通,就是要围绕建筑业的主业——投资、融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按上下游产业链纵向拉通;横向融合,就是要结合国际发展的趋势、技术发展的特点、行业发展的变化,来推动新兴技术和建筑业的跨界融合;空间拓展,就是要推动工程建造向空中、地下、海洋立体式的发展。毛志兵还以“上天、入地、下海、低碳、民生、技改”十二字来总结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在空间维度上推动地上、地下、海洋的开发和持续发展,要在社会纬度上来推动绿色建筑、民生工程和既有建筑改造、城市更新。
同时,“三造”融合、“四化”协同是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其中,“制造+创造+建造”是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基因。毛志兵指出,回顾建筑业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建筑业的技术总是和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工业部门的技术变化紧密相关。“制造业技术向建筑业的外移、转移和扩散,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制造+创造+建造’为特征,来推动现代技术、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与传统建筑业的融合创新,寻找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完美的契合,探索一种‘研发+设计+制造+建造+服务’高度集成的新的生产和服务体系,是当前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所在。”
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国际化这“四化”协同发展则代表建筑行业生产方式转型的根本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推动面向未来的绿色建造技术应用,把建造的绿色化水平由浅绿推向深绿,在未来的绿色建筑实现群落智慧的碳平衡;大力推动智慧建造,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融入数字经济创新浪潮,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升级的步伐;真正实现生产方式转型,摆脱劳动密集,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品质和效率;推动工程建设模式与国际接轨,特别是要推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建筑师负责制的发展,通过港澳工程模式在内地试点应用等方式,把国际工程模式与我国现实情况结合。
毛志兵还强调,新型建造方式就是当前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新型建造方式以“绿色化”为目标,以“智慧化”为技术手段,以“工业化”为生产方式,以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为实施载体,以绿色建材为物质基础,实现建造过程“节能环保、提高效率、提升品质、保障安全”。他指出,新型建造方式将引领行业的技术变革,推动建造方式由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向现场工业化、预制装配化的新型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建造组织方式由传统的纯发包模式向工程总包模式发展;推动建造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立项管理向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积极促进产业的绿色化、数字化、产业化的升级。”毛志兵总结了加快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方向。
一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建筑业减碳是系统性的,关联着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不同于工业生产,建筑业减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机制,需要协同的主体众多,要牢牢抓住“三全”(全生命期、全过程、全参与方)特征,落实“三体”(城市、社区、项目)责任,推广“三新”(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模式。
同时,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毛志兵还提出“五度”措施,即提升“高度”,加强顶层机制设计;挖掘“深度”,突破低碳关键技术;加强“力度”,推动转变生产方式;拓宽“广度”,全产业链协同减碳;寻找“温度”,探索低碳的新产业。
二是加快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随着新场景、新路径、新产业、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工程建设行业将不断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并通过数字化来重塑全产业链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毛志兵认为,数字化的关键以智慧建造为核心,来全面推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为此,需要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推动智慧建造全生命期应用,掌握原创核心技术,突破智慧建造自主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一场深刻而系统的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认知革命,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的革命,是设计、企业战略、组织、运营和人才等一场系统变革和创新。所以建筑企业是行业的主体,推动数字化转型对于我们实现智能建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毛志兵还建议要着重处理好以下问题:信息化平台与业务管理不匹配问题;信息化投入与效能提升不匹配问题;业务惯性与数字化再造流程的问题;竖井式建设模式与系统打通的问题。
三是加快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毛志兵认为,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要以建筑产业现代化带动全产业链的升级,注重产业协同,努力提升建筑“制造”能力,牢牢树立建筑产品化概念,以标准化协同为基础,打通建造、制造环节,拓展设计、施工、运维全产业链,注重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强调建造过程的技术创新,加强与设计、建筑材料、机电设备等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形成建筑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要以建筑产业互联网为平台集成各类管理要素,围绕建筑全产业链和建筑全生命周期场景积极应用建筑产业互联网,为产业链各要素赋能,实现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智慧化和管理可视化。以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为目标,围绕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生态治理、新型城镇等应用场景,打造建筑现代化产业基地,形成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市政设施、区域能源等细分产业集群,构建建筑产业现代体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