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发展涉及空域划设、航空器适航、低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新设“低空司”,全称为“低空经济发展司”,具体职责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这一新职能司局的设立,代表着低空经济领域迎来了新的政策积极信号。
低空经济发展积极信号接连释放
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重要发力点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的空域范围,通常指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以内。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为5059.5亿元,增速为33.8%;未来几年,随着低空飞行活动逐渐增多,我国低空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也将逐步显现。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近期,国家发改委新设立的低空经济发展司有关负责同志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和有关中央企业进行座谈,了解相关领域低空经济典型场景应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并就推动低空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进行交流。
2024年以来,“低空经济”一词经常出现于国家部门政策文件之中。从年初“低空经济”首次出现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再到如今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低空经济加速发展的积极信号接连释放。
当前,我国发展低空经济在技术上已不存在明显门槛,但在监管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进步和完善的空间。政策制定者已对相关问题有所关注,从国家发改委低空司等相关部门已开展的工作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接下来我国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发力点。
多地探索低空经济
相关企业相继成立
自“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各地政府逐步细化落实。据统计,我国已有20多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力度空前。与此同时,各地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可能的商业化路径,部分市级政府尝试成立低空产业运营、投资公司,低空经济商业化发展有望加速。近期,与低空经济相关的各地企业也相继成立。
北京低空经济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1月20日,该公司是首都唯一以低空经济为字号的专业咨询公司。主要研究低空经济规律,宣贯低空经济政策,推广低空经济场景,促进低空经济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是该公司的愿景和使命。
为推动北京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低空产业技术创新,探索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四部门于2024年9月印发《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该《方案》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低空技术服务覆盖京津冀、辐射全国,低空产业国际国内影响力和品牌标识度大幅提高,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低空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在技术创新、标准政策、低空安全、应用需求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示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该《方案》计划到2027年,统筹考虑基础条件和发展需求,科学谋划、适度超前、新旧融合建设低空基础设施,加大既有通用机场设备设施综合利用,推动建成飞行管控服务平台、检测实验室、中试基地、起降场等设施,构建形成便捷高效、智慧精准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在优化低空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方面,该《方案》指出,加强起降及服务保障场地建设和利用,充分发挥现有通用机场功能,提升低空飞行器起降、停放、补能、维修、托管等服务能力;统筹规划建设无人机、EVTOL等起降场网络,存量整合、集约布局,完善无人机识别、通信、定位、导航、监视、气象、电磁等设施建设;在自然灾害多发等区域布局起降场所,探索高频次、全天候、大容量、智能自主起降场布局应用;完善路网、电力等基础设施,加强北京市航空资源统筹利用。在加快推动示范建设及区域协同方面,《方案》指出,在延庆、平谷、密云、海淀、房山、大兴、经开区等有基础条件的区开展低空新基建、应用新场景及运行新模式示范建设,推动建立空天地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及无人装备运行管控体系,加快将北京纳入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统筹。
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20日注册成立,该公司经营范围涵盖通用航空服务、民用航空器维修、航空运营支持服务、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电子专用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等。该公司股东包括上海机场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东虹桥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抢抓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战略机遇,打造低空经济产业新业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4年8月印发《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计划到2027年,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在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方面,该《方案》提出,构建低空航空器大中小型分布式起降点设施以及通导、能源、气象、存储等新型设施,升级低空测试试飞基地,打造测试跑道完备、试飞空域充分的地空联动低空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在建设低空经济特色园区方面,《方案》指出,支持金山区、青浦区等利用空域开放及产业基础优势,建设符合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工业级无人机总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飞、取证交付全产业链的特色产业园区,配套试飞跑道等基础设施,开放相应试飞空域,打造国家级低空经济产业综合承载区。
之后,2024年11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在推动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方面,该《方案》提出,按照全市低空飞行起降点规划布局,稳步有序推进多层次起降设施建设,将具有载人飞行、载物飞行等功能的起降点纳入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强化空地衔接和一体化运输组织;根据航路航线及起降点划设布局情况,完善通信、导航、监视、电磁、气象等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将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与更新,保障设施用地,促进城市空间有效利用。
湖南省低空经济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21日成立,经营范围涵盖通用航空服务、公共航空运输、航空商务服务、航空运营支持服务、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卫星通信服务等。该公司股东包含湖南兴湘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于2024年6月出台《关于支持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助力培育低空经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企业投资低空经济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对新获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每年支持500万元,连续支持三年,所需资金从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中解决。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该《措施》提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经济适用、属地为主的原则,鼓励运输机场增加通航功能,加快通用机场建设;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并纳入全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的通用机场(含改扩建)按照工程费用的10%一次性给予支持,单个机场最多不超过1000万元,所需资金从省预算内基建专项资金中解决,水、电、气等附属设施建设纳入市政规划予以保障,并与机场建设同步建成;符合省级规划布局的通用机场建设项目,进场道路纳入省级道路建设规划保障,并与机场同步建设,各市州统筹布局城市直升机、无人机等起降场地;鼓励企业建设垂直起降场地、充电站、监视站等低空经济相关基础设施,依法依规给予用地等政策支持。
记者梳理发现,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湖南省低空经济有限公司的股东队伍中皆有建筑行业企业的身影,同时,各地发布的政策中,都重点指明了完善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全球首个低空融合飞行基建项目发布
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全新思路与方向
此前,首届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高峰论坛暨低空产业荣誉颁奖与国际低空产业联盟启动仪式于2024年11月15日在第二十六届高交会举办。作为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高峰论坛的亮点之一,会上发布了由东部通航建设、华建集团华东院原创设计的全球首个低空融合飞行基建项目——《低空科技赋能下的美好生活示范区——第五代数字生态建筑》,项目全称为深圳市中小型直升机综合运行保障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梅沙片区,依山面海,自然环境优美,距香港直线距离仅5公里。总用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规定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项目不仅被中央空管委认定为低空融合空域试验区、深圳市重大项目,同时也是低空飞行的重要载体、低空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
基于低空经济产业特征和场地自然环境的研究,设计单位提出“鲲鹏之翼”的建筑设计理念,包含长400米的飞行起降甲板,两栋高度60米的建筑综合体。建筑左右两栋形似翼状,折线形的建筑形体似直升机螺旋桨“展翼”;两栋建筑中间逐步退台形成展开的渐次变化,横向立面线条似舞动的羽翼向上“腾飞”;建筑结合山地形成多首层地面绿化、裙房架空花园、塔楼露台花园、屋顶花园的垂直生态绿化体系,生动展现低空科技赋能下的数字生态建筑形象。
该项目设计遵循了两种尺度,一种是低空飞行尺度,另一种是人的尺度。以机库为代表的低空飞机器尺度空间,临近跑道设计,采用高层高,大进深的多层裙房建筑。塔楼依据人的尺度,折线形建筑形态遵循自然山体的律动而延展,最大化山海资源。人行流线与飞行流线各自独立,边界清晰,保障安全。
基地作为低空枢纽中心设计将新的物流和出行方式将引入建筑。物流方面,设置物流分拣站服务周边区域,5公斤的货物通过无人机直接配送入户。出行方式方面,裙楼屋顶设置EVTOL起降平台,方便项目里的客户进行低空出行。同时,基地围绕多重低空场景,全面布局城市空中交通、航空救援、低空文旅、低空物流、无人驾驶培训、低空飞行配套等服务领域,打造丰富便捷高效的多维生活空间,真正实现“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度假”的理想城市生活模式,开启低空产业与美好生活的新纪元,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潮流。
该项目旨在通过低空科技与数字生态的完美融合,以这里为起点,实现1小时内覆盖粤港澳大湾区90%以上的地区,促进空中交通与地面生活的无缝衔接,实现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新范式。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低空融合飞行基建领域的空白,更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向。
(记者 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