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吴真平
近年来,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相关建筑研究也成为显学。著作从建筑风格到建筑师研究,不一而足。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最新出版的《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从营造技术角度透视近代上海建筑发展演变,是建筑研究类型学上的一大增补。
1月19日下午,《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新书发布会在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办。该书作者、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宿新宝,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学术顾问华霞虹,近代史学者、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姜鸣出席活动。
《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一书,以砖瓦、楼板、门窗、壁炉等材料和相关营造技术为主角,讲述了它们如何从最初的舶来品发展到后来的优质国货,以及如何实现本土化创新,最终成就上海近代建筑百花齐放的盛景与传奇。通过解读建筑技术史、建造史,作为阅读上海近代建筑的一种新视角、新手段。
本书作者宿新宝深耕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十余年,先后经历科学会堂、东亚银行、原怡和纱厂旧址、上生新所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圣三一教堂、雷士德医学院、雷士德工学院、龙华塔等项目实践,积累了有关建筑构造、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建筑设备、营造工艺和施工技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在经手了十余处历史建筑的完整修缮更新过程,并对近百处历史建筑进行了勘察和不同深度的研究后,宿新宝愈发认知到历史建筑演变的诸多内在逻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演变逻辑即是技术的发展进步。
“保护工程更多关注建筑形制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而经常忽略建筑材料、设备、构造等建造方面的真实性,很可能因认知缺陷而导致保护工程中不可逆地损毁重要历史信息。”这也促使他从材料与建造技术视角解码近代上海建筑历史演变。通过研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调查和考证,凭借坚实的上海历史建筑史学理论基础,以及工程实践的成果总结,最终形成了《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一书。
新书发布会上,宿新宝从技术史角度,梳理了自上海开埠以来,近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其演变过程可概括为1900年以前的“抹灰时代”、1900年代的“红砖时代”、1910年代的“红转灰时代”、1920年代的“石质时代”,以及1930年代的“面砖时代”。他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对历史档案的考证结合起来,重新审视“基础研究、价值挖掘、保护实践”三者的关系,传达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人文思考。
本书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近代史学者姜鸣的高度评价,并为书作序。郑时龄院士写道:上海历史建筑的全貌宛如一幅巨大的拼图,尚在被不断认识的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在参与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部《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也是这幅巨大拼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或将成为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的经典。
姜鸣认为:在一众研究建筑的书籍中,本书从建筑材料、建筑零配件和建造技术入手,视角独特,深入浅出,捋清传承和发展的脉络,配之老照片、老广告等视觉图像,把读者对西洋建筑的认知引入了一个新的层面。
嘉宾对谈环节,华霞虹、姜鸣就上海近代城市发展史和建筑演变的关系,与宿新宝展开对话。两位嘉宾的发言从技术和人文视角对本书的意义分别作了补充,分享了近代上海建筑营造业的历史掌故和人物轶事。
在发布会前,宿新宝还带领观众们进行了一场小型的“城市漫步”(Citywalk),对茑屋书店、原海军俱乐部健身房及附属游泳池的更新改造过程作了实地讲解,使观众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及其技术价值建立了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