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生活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村民幸福生活的直接表现。如何引导传统村落农房改造,激发村民按照传统风貌改造农房的积极性,是北京市密云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北京建筑大学与密云区政府共同发起建立了驻村设计师工作机制,为密云区6个中国传统村落提供在地化、陪伴式的建房指导与技术服务,助力建设村民满意、风貌协调的好房子。
过年前,学校传统村落驻村设计师团队赴密云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年度进展调研活动,走访驻村设计师团队支撑完成的传统村落保护示范项目和农房改造试点。市、区、镇相关部门参加调研,并对学校开展的设计下乡和驻村设计工作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汤凤东和朱玉荣,是古北口镇河西村实施农房风貌奖补示范户的代表,在得知密云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建立了农房风貌奖补政策,他们便积极向村委、驻村设计师咨询政策的相关内容、奖补标准,也同步与驻村设计师开展农房改造意向的沟通,经多次交流后,决定要按照传统风貌改造房屋,向村委申请参与农房风貌奖补项目。
汤凤东家,是最早报名参加农房风貌奖补的示范户之一,但是对按照传统风貌建设农房存在比较大的疑虑,经过驻村设计师多次走访讲解和政策解释,汤凤东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接受驻村设计师提出的建议与具体方案。
恰好,汤凤东的亲戚是常年在古北口镇一带做传统建筑施工的工匠,汤凤东就将房子交给了亲戚施工,经过近半年紧锣密鼓的建设,在2024年8月底,汤凤东一家三代人搬进了新家。看到翻建好的新房子,他感慨道:“这房子真好,这么盖房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太多,生活也舒适,看着也气派,还能给咱村里整体的风貌提档次”。汤凤东的母亲激动地说,“真是赶上了好政策,这个房子住着舒服,感谢咱们设计师团队的细心帮助,我才能有这么好的房子住。”
朱玉荣家,位于河西村的核心保护区,东西长约20米,南北长约11米,改造前的建筑是一字形并列的2栋正房和西厢房,共7间,均是红砖砌筑。正房是双坡硬山顶,小青瓦合瓦屋面,清水脊加蝎子尾,木制门窗下设虎皮石槛墙,厢房是2间平房。这处院落修建于1985年,已闲置多年,木屋架腐朽,檐口扭曲,卧瓦空鼓,墙体疏松,庭院内地面塌陷、杂草重生。在驻村设计师详细讲解了农房风貌奖补政策,以及各项建房标准后,朱玉荣决定加入农房风貌奖补项目,按照传统风貌翻建房屋,并积极与驻村设计师商讨方案。
朱玉荣家北面有卧虎山,南临河西村主街,有一定的景观和位置优势,院落恢复了原有的L形格局,正房东西向与宅基地尺寸相同,南北向进深6.4米,檐口3.6米,屋脊6.3米,采用传统双坡硬山屋顶,青砖砌筑墙体。结合民宿经营需求,为了能在室内外都看到不远处的卧虎山和南边的田地,保留了西厢房的平屋顶,改造成露台,正房室内利用坡屋顶做了局部夹层,并与露台相连。
值得一提的是,朱玉荣家在翻建房屋时,回收了旧制小青瓦铺设屋面,小院里使用拆房留下的原建筑条石、瓦块、碎石等材料铺设地面、修筑花池和室外休息区域等。朱玉荣说,“咱们农村的房子就得把院子拾掇好,享受自然环境,让人能感受到放松、接地气的感觉。”
农房设计方案确定后,驻村设计师还全过程跟踪施工过程。2024年4月29日,房子破土动工,从场地清平、地基开挖、管线预埋、正负零浇灌到立柱、上梁、调脊,以及砖石瓦块、木檩、木椽各种材料选择与采买,在每一个环节,驻村设计师都与朱玉荣、工匠师傅们一起交流,明确每一处的定位、尺寸、标高和样式,解决现场出现的大小问题。曾经有一处立柱和夹层楼梯的施工与设计方案不符,继续下去会对传统风貌产生影响,朱玉荣认真听取了建议,并立刻组织施工队返工。她说,“这个房子已经不仅仅是我自己的房子,在河西村这个传统村落里,就要守护好村落的整体风貌,同时也给其他的村民做个榜样。所以,我必须严格把关才行。”
目前朱玉荣家的房屋主体工程已经结束,她还在不断地与驻村设计师、施工队工长以及室内设计师商讨室内装修方案,希望能在今年搬进自己参与设计的新房子里。
自密云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以来,北京建筑大学驻村设计师团队开展驻村工作70余次。驻村团队围绕政策法规咨询、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农房风貌奖补实施、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有力推动密云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