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设计

展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

2025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春季研讨会在京召开

近日,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承办的“2025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春季研讨会”在中规院举办。会议邀请到多位业内院士大师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展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2035城市发展。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以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高国力4位专家分别围绕城水关系、磁悬浮交通设施、韧性城市以及新质生产力等关键领域,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的发展前景。

何华武指出:未来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6.2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为4.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形成发达的铁路网络和现代化高铁体系,但仍致力于研制时速600公里的磁浮交通系统,旨在保持我国在陆路交通高铁领域的先进优势,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填补轮轨高铁与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构建多维交通架构;为行业技术与产品高质量发展提供引擎动力,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王浩指出:水城关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水安全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四水四定”理念,为建设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指明了方向。当前,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究其原因是区域资源不平衡、水土资源不匹配。国家层面,可通过西部调水工程等水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提升黄河沿线生态经济带,同时打造西南西北水网连通经济带,构建沿海、沿长江、沿黄、沿西部的“双T”型国国土空间新格局,形成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轴线。城市层面,从保障水安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等十大方面优化城水关系。

仇保兴系统论述了韧性城市规划框架,同时指出水务4.0是韧性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基于韧性城市的定义和传统城市的六方面“脆性”,他在报告中首先提出韧性城市规划基本框架。韧性城市是具有吸收未来对其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冲击和压力,仍能维持基本功能、结构、系统和特征的城市,具有维持力、恢复力、转型力,“三力”中恢复力最为重要。“韧性”主要应对的是难以预测的重大灾害风险(黑天鹅事件),但也能对“高频灾害”降维治理。

高国力提出以新质生产力视角来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城市。他在报告开篇指出,创新型城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创新型城市是在政府部门引导下,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交互影响形成的复杂区域创新系统,在技术、资本、知识、人才、文化、环境、制度、服务等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作用,支撑创新主体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实现高效创新。决定创新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新要素、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四个维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凯发布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学术成果。他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未来我国城市应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下,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高端研讨环节,何华武、高国力、王凯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孙福宝、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中规院原副院长李迅共同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展开深入讨论,分享了各自的前沿观点和深刻见解。

(规划中国)

2025-03-03 展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485.html 1 3 2025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春季研讨会在京召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