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正式交付使用。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是河南省落实“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打造中部地区算力枢纽的核心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承载超聚变服务器研发、生产及全球供应链管理功能,成为中原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算力产业基地之一。
扛鼎“国之重器”
赋能河南算力产业新格局
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是河南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工程”。作为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构建现代化产业项目”典型代表,该项目以算力基础设施为核心,聚焦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中建二局项目团队采用“模块化施工+全专业穿插”模式,通过三维建模精准预控施工节点,实施多工序立体化协同作业,成功突破传统工序壁垒,施工期间曾提出2000余条图纸问题及优化建议,深化、优化问题1500余条,为项目的高质量交付及后续稳定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技术负责人说:“我们在施工中创新地将BIM与GIS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数字化管控,将误差精度控制在毫米级,确保一次成优。”
5万平方米“科技地宫”攻坚战
打造“新质生产力”示范样板
项目建设内容包含5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地下实验室,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如同一座深藏湖底的“科技地宫”。同时又坐拥三面临湖的特殊地理环境,施工红线与基坑边缘最小间距仅1.5米,传统施工模式难以满足精度要求。
面对临水基坑支护体系稳定性、抗渗性能提升及湖水倒灌防治三重挑战,项目团队争分夺秒,迅速拿出解决方案。通过加密承重柱、建立分级降水网络、创新地基处理等方式,构建起坚固的防护壁垒。
“湖水是‘温柔的威胁’,地质隐患是‘沉默的炸弹’。”针对这种情况,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加密承重柱+降水井”组合拳,降低了水压对基坑的破坏风险。针对淤泥质土层易渗水的不足,团队创新“杂填土置换工艺”——将不良土层“抽丝剥茧”,置换为高强度级配砂石,使不良地质影响范围缩减74%,地基的密实度与抗渗性显著提高。
“这不仅是技术攻坚,更是一场与自然博弈的‘智慧马拉松’。”项目负责人感慨道。项目团队48小时连续奋战完成方案设计,提前8天具备全面施工条件,成功将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造成为“中原标杆”项目。
政企协同发力
共绘数字经济新蓝图
项目签约后,河南省将其纳入“三个一批”重点项目清单,成立由省级领导牵头的专班,在土地供应、配套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中建二局迅速行动、积极响应,投入核心管理团队50余人,围绕临湖施工、超大洁净实验室等难题,攻克7项关键技术,推动主体结构提前30天封顶,关键节点验收合格率达100%。
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项目管理团队在基坑开挖阶段即构建三级进度管控体系——运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场地规划,制定分级开挖方案;建立“日清周结月考核”机制,通过早晚班会实施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采用无人机巡场与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质量安全双控。
通过实施全周期动态管理,项目用时不到一个月完成办公区临建并投入使用,40天实现主楼冲出“正负零”,提前30天地下室整体完成“正负零”浇筑,高品质履约获得政府、业主多次表扬。
该项目将推动郑州市城市算力网络全面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算力规模进入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成为全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算力产业发展高地,推动郑州市深度融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布局。
(通讯员 陈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