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见习记者 李芳芳)“建筑行业正面临结构性调整的深刻变革,民营企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与政策赋能实现破局,而行业生态的优化亟待多方协同推进。”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吊装事业部部长殷翠平就“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及“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提出建议。
行业困局:民营建筑企业生存承压
“这两年建筑行业整体下行压力明显,尤其是民营企业。”殷翠平指出。民营企业在传统基建领域竞争加剧,面临项目获取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攀升等困局。
作为拥有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民营企业代表,他所在的东方红建设集团展现出较强韧性,2024年度完成产值79亿元,但仍面临转型阵痛。“市场需求变化倒逼企业升级,但政策支持力度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
破局之道:智能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
殷翠平介绍,其所在企业转型方向聚焦于“智能化”与“绿色化”,并呼吁政策层面给予精准扶持。
东方红建设集团在2014年成立BIM技术中心,“BIM+装配式”全过程应用技术优势明显,且企业近年来研发全系列装配式市政产品,在市政装配式领域探索发展。他认为智能工地建设需要政策配套支持,对采用BIM技术、装配式建造的项目,可简化审批流程,或提供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
“行业内有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探索新型技术与传统施工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对国家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服务效率。”他强调,“我建议对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提高财政返还比例,推动全行业低碳发展,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持续创新,完善金融支持。”
装配式建筑推广:破解认知与人才瓶颈
殷翠平一直助力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企业平台辐射行业,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在调研中,他发现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存在市场认知偏差,部分企业只看到了前期投入,却忽视其全生命周期优势,往往对装配式建筑成本效益有误判。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行业口碑,当前存在非专业团队施工导致质量问题的现象,根源在于技术人才短缺与准入标准缺失。
“日本、德国的装配式建筑普及率达80%以上,但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他坦言差距,同时强调需立足国情创新。因此,他建议针对施工技术人才短缺,推动形成“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发展格局,加强新型建造模式下专业施工队伍的培养;推动行业形成全链条专业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的活力,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他表示,“期待通过政策赋能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推动建筑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