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设计

从王澍到刘家琨

本土意识成为赢得全球建筑界最高奖的密钥

□首席记者 吴真平

北京时间3月4日深夜,普利兹克建筑奖官方宣布,来自中国成都的刘家琨荣获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继2012年王澍之后第二位获得全球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

在短暂的懵圈后,记者的朋友圈开启了祝贺霸屏模式。

赵扬:“太开心了,仔细想想,这是及时雨呀!”

陈桦:“地域文化、历史记忆、人文关怀,几张旧图祝贺刘家琨老师!”

高强:“刘家琨老师的获奖告诉我们建筑还是土的好!”

潘陶:“与时代脉搏保持必要的异频,与热点势能保持审慎的距离。”

其中,记者还注意到一位刘家琨先生的校友和同乡,曾因深耕乡村有着众多乡土作品而获得国内外建筑大奖的成都籍建筑师王蔚,也迅速转发了母校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前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发出的喜讯。她欣慰地表示:“这是植根本土的建筑创作为世界带来的纷繁精彩!”她曾经应《建筑师》杂志约稿撰写过“我看刘家琨”一文并得到刘家琨本人认可,后又应同济大学《时代建筑》杂志约稿撰写过刘家琨先生新作评述。

记者脑中随即发出一连串自问,在“扎哈样式”盛行的当下,建筑师王澍和刘家琨以本土设计和建造,先后得到建筑界全球最高奖的青睐,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建筑师以其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实践,成功地实现了在西方语境下的突围?中国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是否已拥有位居世界巅峰的实力?刘家琨先生获得普利兹克这样一个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对于当下颓唐的建筑设计行业是否能触发新的能量?

虽然两位获奖的建筑大师,一位身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一位在西部内陆城市,但两位大师对于本土文化的建筑表达的意识都同样强烈。

2019年7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中法论坛期间,王澍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曾表示,“现在中国真正的问题是,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比较自然发生的、真实的日常状态都在快速消失,变成有意识、有组织的建设和开发,这对于地域文化的破坏是深度的。”在还保留着中国本土文脉肌理的乡村,王澍通过向乡村学习,以当地的材料、当地的工匠、当地的技艺实现自己对于“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探索,并反哺到城市。他说:“真正的文化修复、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建筑师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我所做的是把所有弱势的东西转化为在强势社会下还能存在的东西。”

而坚持尊重“此时此地”本土场所、文化和技术的一贯态度,也为刘家琨赢得了声誉与成功。“在技术和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建筑师不是为了梦想而去追求不切实际的超现实的技术的可能性,而是认认真真回归本土的现实条件,就地取材、就近工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和现场处理(施工),展现建筑师的智慧和专业。”一些在乡村在地实践的建筑师认为,尊重“此时此地”的创作观,是刘家琨本人对于建筑的地域主义的一种创新理解和实践,或者说是一种本土化的理解和实践。

正如2025年度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评审辞所述:“刘家琨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处理,甚至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知识和技术之外,他为建筑师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强大的工具是常识和智慧。”

刘家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可能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但对于这个结果,圈内人普遍认同实至名归。有意思的是,之前有人用各大AI软件预测结果,却无一算到这个可能性,在各项智能技术滥觞的时代,颇有点冷幽默的意味。

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于建筑师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荣誉。不过,在近四十年向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水准已然跃居世界前列;在国际交流时,中国建筑师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刘家琨曾说:“中国建筑师对世界上的同行们,从仰望到平视。‘中国建筑’应该算当代建筑学的一股新力量。”

此次刘家琨老师获得普利兹克奖,是在当下的世界建筑秩序里,现代中国建筑师的创新和创作在世界话语体系当中获得了认可,这只是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的开始。

3月4日深夜的霸屏狂欢已过去一周,从激动兴奋到平复心情,每一位建筑师依然要面对自己的“当下”。文末以建筑师王蔚的一段小记共勉。

理想主义给世界带来更多精彩

《黑神话悟空》和《哪吒2》给我们的震荡还在持续,一则“2025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中国建筑师刘家琨先生”的消息传来,又引发了建筑界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兴奋。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归入重庆大学)的老校友们自然是无不以此为自豪和激励,而我更愿意说,这是理想主义者们给世界带来的精彩!

1997年刘家琨先生的《低技策略》一文带给我和很多建筑师持续的影响,意识到对于本土文化和技术的现实运用,并非是对于建筑理想的放弃。2007年有幸接到《建筑师》杂志约稿,为“刘家琨建筑师作品专辑”撰写综合评论文章《我看刘家琨》;之后接到家琨老师的电话,说“你的这篇文章写得很深刻……”因此缘分,2011年家琨老师推荐我给上海《时代建筑》杂志撰写他的新作《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评述》。在此过程中,对于中国这一代建筑师的作品和思想,自然少不了一番底朝天的学习和挖掘,当然也少不了2002年家琨老师的经典之作《此时此地》,这一系列包括张永和、崔愷、汤桦、王澍另外四位大师的书籍,基本上传递了这一代建筑师的理想和抱负。自然,家琨老师的建筑梦想也不是一路顺利的,曾经对专业的怀疑、文学的停滞、梦想的刺激、设计的重启,然后是不断地在实践中将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转化为专业的建筑表达,同时传递对于“人”的尊重和对社会事件的敏锐和反馈,持续地将植根于川西的建筑梦想一一实现并呈现给世界。

同在一个城市,家琨老师的获奖带给我自己更多反思,那就是:对于本土文化的反思是否足够真诚,对于专业性表达的现代转译是否足够先进,对于未来的可能性是否具备了足够的勇气。

最后以一句自勉:“加油,小伙伴儿们!”

再次祝贺刘家琨建筑师!

王蔚

2025-03-17 吴真平 □首席记者 吴真平 从王澍到刘家琨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538.html 1 3 本土意识成为赢得全球建筑界最高奖的密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