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我在宁波保国寺组织了一次关于南方木构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国际研讨会,我邀请了一直在侗族聚居区做木构建筑调查与研究的蔡凌教授与会,当时她还在广州大学建筑系任教。会上她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她有一个新的研究计划,即将她在贵州黎平考察时新发现的一个营造侗族鼓楼的大木匠师及其建造笔记整理出来并出版,以供同行们参考。由于我们都对木构建筑技术和遗存抱有浓厚兴趣,也都身处南方地区,自然就有了更多的联系与交流。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她的这一研究动向。2025年春节刚过不久,我就接到了蔡凌的来电,她说关于陆文礼师父那本侗族鼓楼画样的书已经正式出版了,我很快就会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新书,为了配合出版社在专业领域的宣传,希望我看后写几句话向大众做点介绍。对于这一要求我当然很高兴地允承下来。
向地方上的大木匠师请教,似乎是建筑史学研究从营造学社时代就开始的传统。梁思成先生向晚清遗留下来的故宫营造匠师讨教,完成了其经典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在此基础上,梁先生带领营造学社一众弟子,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开始了北宋时期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的整理与注释工作。后来经过其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们的齐心协力,全本《营造法式》的注释本已经问世。刘敦桢先生也非常注重对新发现的地方营造文献的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整理和注释出清人所撰的八卷《万年桥》一书,并将研究文稿“《万年桥志》述略”一文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上。20世纪80年代,张至刚先生又对晚清苏州香山帮工匠姚承祖所撰的《营造法原》做了整理和注释,这才有了我们上学时用到的《营造法原》一书。
替古人著作做注释、为传统工匠整理画样手稿,然后用现代建筑学语言科学地将其精准地“转译”出来,都是需要研究者非有渊博知识、极大智慧和坚韧毅力而不可为。梁思成先生为了给“天书”作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测绘了数百座古建筑,几乎毕其一生的精力。蔡凌用其团队精心制作的计算机建模得到的三维测稿,来为陆师傅手绘的二维画样作注脚。他们让陆师傅的“画样”立体了起来,也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就如真实环境中所见到的侗寨鼓楼一样。可以说,蔡凌团队的研究成果与陆师傅的画样在书里就如同双璧,能够达到珠联璧合的境界。
他们首次从一个匠师联合研究者的视角,为学界和大众共同开启了贵州侗族鼓楼营造的“知识大门”。这是一件顶顶了不起的工作!
我猜想蔡凌当初立志要将侗族大木工匠陆文礼师傅的营造笔记和画样整理出来,也一定是受到了建筑史研究先贤们经历的鼓励,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完成陆师傅的嘱托。当然,同样作为一名木构建筑技术的研究者,我深深知道蔡凌及其团队为整理这部书稿所付出的数年艰辛和智慧。但无论如何,蔡凌与陆文礼在侗族聚居区的数次相遇却促成了他们之间的这一了不起的合作,也同时改变了陆师傅珍藏多年的侗族鼓楼营造画样的命运。对于蔡凌这样的研究者而言,能够在调查地找寻到陆文礼这样的专业大木匠师,并能借助其手绘的鼓楼构件画样对比实物研究,是何其幸运的事!这不禁让我回忆起25年前我在浙闽山区翻山越岭苦苦追寻营造木拱桥营造匠师的历历往事。同样,对于陆师傅而言,他数十年营造实践凝结下来的心血能够毫无保留地交付给一个值得重托的学者,让这些追随着他一生的鼓楼营造经验集成能公诸于世,这对于侗族鼓楼的研究界而言又是何其幸矣!我同时也相信,陆文礼师傅也是开心而幸运的,假如他在九泉之下也能感知到的话。
我时常在思考,人生的际遇往往就在成就他人之际不自觉地也成就了自己。蔡凌和陆文礼不正是这样的吗?我不得不为两位先生无私的善举由衷地赞叹,也期待学术界和营造界中有更多的学者、匠师能够发扬蔡凌教授和陆文礼师傅的高尚风范,为中华传统绝学再传薪火而不负初心!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副理事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木质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