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深度报道

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并进 构建城市发展多维图景

——全国省会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分析

近期,国务院已正式批复22个省会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各个城市的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基本依据与指引。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下,22个全国省会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呈现出鲜明的战略导向与地方特色。记者梳理发现,这些规划既注重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又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生态保护等方面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共同构建起中国城市发展的多维图景。

功能定位

特色鲜明,各有侧重

从经济功能看,多数省会城市将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重要定位。如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兰州、济南等城市,在中部和北方地区,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其中,郑州凭借其在交通与产业基础上的优势,构建商贸物流中心,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强化了在中原地区的经济辐射力。

在科技创新领域,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是众多城市的目标。合肥依托科研资源与大科学装置,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优先保障相关空间需求,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坚实支撑。而杭州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在互联网科技、数字产业等方面引领潮流,其数字经济创新功能与传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推动城市产业升级。

对外开放层面,沿海及沿边城市功能定位突出。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性门户,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港澳协同发展,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前沿阵地。昆明致力于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门户,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旅游功能上,不少城市依托自然与文化资源,定位为国际或全国旅游目的地。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哈尔滨的冰雪资源、海口的滨海风光等,都成为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

区域协同

立足自身,融入大局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各城市紧密结合所在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协同合作。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石家庄深度融入其中,与北京、天津、河北雄安新区协同联动,加强石家庄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通过完善组团城市功能,更好地承接区域产业转移与功能疏解。

长江经济带涉及多个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南京等城市深度参与其中,共抓长江大保护,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武汉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强武汉都市圈区域协同;长沙与南昌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产业互补、生态共治等方面展开合作;合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南京、杭州等城市协同联动,在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等方面加强对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都发挥重要作用,推进与重庆的协同发展,加强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区域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此外,在东北振兴战略下,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带动东北地区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安、贵阳、西宁等城市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实施。

生态空间

严守底线,科学布局

生态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多数城市将生态屏障建设作为重点,如济南筑牢南部泰山山脉生态屏障,严格保护泉域补给区和地下水径流通道,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与独特的泉水景观;兰州严格保护黄河及其支流河道空间,筑牢南北生态屏障,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守护黄河生态健康。

在城市空间利用上,注重产城融合与功能优化。许多城市推进新区或特定区域的产城融合发展,如成都提升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服务能级,加强与市域西部县市功能联动;长春推进长春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市域镇村布局,促进组团式城市集约紧凑布局。

对于自然与文化遗产,各城市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如西安加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传承古都文化;广州整体保护白云山、珠江等自然山水格局,加强岭南文化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南京推动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保护好秦淮河、紫金山等自然生态与城镇组团间生态廊道,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22个全国省会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在功能、空间、区域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的特点。这些规划将为城市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城市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协调共进,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未来。

(记者 盛媛)

2025-03-24 盛媛 ——全国省会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分析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584.html 1 3 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并进 构建城市发展多维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