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二届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化装配化技术大会召开

聚焦桥梁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协同发展

本报讯(首席记者 徐敏)随着“双碳”目标与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工业化、智能化已成为交通基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3月21日,以“桥梁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协同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化装配化技术大会(CIAI 2025)在江苏连云港开幕。大会通过技术研讨、实地考察与成果展示,为行业指明了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创新方向。

本届大会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杜修力、肖绪文、张喜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良、崔冰等40余位行业权威专家,以及来自全国重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的200多名代表,共探交通基建工业化、智能化发展的前沿路径。

中建集团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戴立先在致辞中表示,交通强国建设已迈入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中建集团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构建了“智能建造、绿色低碳、工业化装配化”三位一体的科研战略。他特别提到,中建八局在连云港打造的204国道智慧梁厂,通过“智能装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桥梁全生命周期的提质增效,展现了工业化建造的“中建速度”与“中建品质”。

连云港市交通局副局长彭伟强调,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国际枢纽海港,连云港正加快构建“承东启西、辐射南北”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近年来,当地在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化、数字化领域成果显著,包括沿海航道数字化转型工程入选国家级项目、智能交通研究成果在长三角赛事中斩获佳绩等。

大会主席杜修力指出,工业化装配化技术是交通基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他呼吁行业加强全产业链协同,构建“科研、设计、生产、施工、运营”一体化的智能建造产业生态体系,并强调:“唯有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才能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升级。”

在大会报告环节,多位院士专家围绕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张喜刚以《数智赋能 引领桥梁产业创新发展》为题,提出新一代桥梁需具备“安全、智能、绿色”三大特征。他认为,当前亟需突破技术短板,推动BIM正向设计、智能机器人作业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并加快全产业链智能化布局。

中建八局总工程师亓立刚分享了企业在工业化建造领域的实践成果,包括无人化梁厂、智能装配造桥机、3D打印桥梁技术、隧道仰拱工业化体系等。他介绍,中建八局智慧梁厂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替代传统人工,生产效率提升40%,材料损耗降低15%,为行业树立了智能建造标杆。

崔冰则聚焦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的创新应用,提出轻量化、高强韧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工业化建造技术在跨江大桥中的高效落地。此外,周良从政策引导、设计优化、制造升级三个维度,呼吁建立行业统一标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前往中建八局智慧梁厂参观考察。作为204国道赣榆城区段项目的核心预制基地,该厂占地180亩,设有七大功能区,其中UBF2.0无人化箱梁生产区尤为引人注目。该区域采用了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了从原材料下料、半成品加工到成品组装的全流程自动流水化作业。

大会同期还设立了创新成果展区。多家建筑企业集中展示了智能建造装备、3D打印混凝土、低碳预制构件等前沿技术。

2025-03-27 徐敏 第二届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化装配化技术大会召开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591.html 1 3 聚焦桥梁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协同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