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市场信心修复、助力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力点。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两会期间明确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从立标准、强科技、抓项目这三个维度推动“好房子”建设。
多地发布“好房子”标准
今年年初,在多个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好房子”被明确列为重点工作,相关政策与举措密集出台。
3月19日,山西省住建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山西省推进“好房子”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从优化住宅用地供给、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建造品质把控、强化验收保修服务、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等5个方面,落实20条重点任务。计划通过3年时间,推动“好房子”试点项目建成交付。
3月11日,杭州出台《杭州市进一步开展住宅品质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制定《杭州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导则(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好房子”的建设标准与要求。其中规定,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米。对于户型建筑面积不小于160平方米,且设有地暖、管道式新风或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的住宅,层高不应低于3.15米。
北京则是今年最早推出“好房子”标准的城市。今年2月,北京出台《北京市平原多点区域“好房子”规划管理技术指南(试行)》,该指南详细涵盖了阳台设计、架空层规划、风雨廊道、公共共享空间、跨城市支路的空间运用、建筑高度控制以及建筑外观品质等多个方面。
同时,广东省也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智能化建造、模块化建筑以及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鼓励企业提升住宅建设标准、完善物业服务,致力于打造更多优质的住宅、小区、社区乃至城区。此外,在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中,多地相继公布房地产市场发展“计划书”,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好房子”供给被多次提及。据悉,自2024年以来,全国超过30个城市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进行了修改。具体到“好房子”层面,主要调整体现在层高、阳台、设备间的标准上,“优质住宅”的新纪元已然开启。
科技赋能“好房子”新内涵
在“好房子”建设的浪潮中,科技正成为重塑住宅品质的核心引擎。从绿色建材到智能系统,从建造方式到运维管理,技术的迭代不仅提升了居住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更丰富了“好房子”的价值内涵——不再仅是物理空间的堆砌,而是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智慧载体。
绿色建筑的普及是“好房子”建设的首要突破点。以广东省为例,其推广的装配式建筑技术,通过工厂预制构件、现场拼装施工,将传统建造周期缩短30%,同时减少建筑垃圾排放超60%。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发布的《绿色住宅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2025年后新建住宅需100%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核心城市试点项目则需冲刺三星级认证。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全生命周期管理,北京高端住宅项目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即模拟建筑能耗,优化门窗比例与通风路径,使全年空调能耗降低20%。杭州部分项目则采用光伏一体化屋顶与雨水回收系统,年均为每户家庭节省电费超2000元,减少自来水消耗30%。
智能技术的成熟正在改变“好房子”的底层逻辑。过去,智能设备多停留在单品功能叠加阶段,如远程控制灯光或空调;如今,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推动住宅向“场景互联”迈进。碧桂园在佛山打造的“云智慧社区”,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整合安防、能耗、健康监测等模块:当传感器检测到室内PM2.5超标时,新风系统自动启动;老人意外跌倒,AI摄像头可实时报警并联动社区医疗站。上海某科技住宅项目引入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生活习惯,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照明亮度和窗帘开合角度,使居住体验高度个性化。
在建造方面,AI施工机器人的应用正大幅提升效率与精度。中建三局在项目中投入混凝土浇筑机器人,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人力成本减少40%。在运维端,数字孪生技术为住宅长效管理提供新思路。杭州未来科技城某社区搭建“数字孪生平台”,通过实时同步建筑结构、设备状态与能耗数据,物业可远程诊断电梯故障、预测管道老化周期,维修响应时间从平均8小时缩短至2小时。区块链技术则被应用于房屋质量追溯,北京某项目将建材供应商、施工方与监理信息上链,购房者扫码即可查验全流程质量记录。
住房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空间,还是一个“家庭空间”、一个“舒适的家”,承载了人们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建设“好房子”最终目标仍是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实现住房品质提升与生活体验升级,通过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