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冬 韩笑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突破67%,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如何通过“微更新”激活城市“死角”,如何让城市空间与人文需求共生,成为当代城市治理的核心课题。
中建八局设计管理总院(以下简称八局设计)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遵循人本路径,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效益,在功能优化中植入美学基因,让城市空间真正服务于人。
一、模块化技术:城市更新的快题解法
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上的恒隆广场,其原外卖柜占用了部分办公空间。外卖行业爆发式增长暴露了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不足。矛盾本质是城市功能动态变化与传统建筑静态布局的冲突。
项目团队选择钢结构模块化技术,预制装配式箱体,仅半个月完成生产,到场即用,全干法实现“零干扰”施工,避免了施工占道、噪声扬尘等问题。
这一案例证明,模块化技术是平衡效率、品质与可持续性的较优解。工厂化生产的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远超传统现场施工标准。压缩改造工期,降低现场施工影响,重新定义了城市更新项目的“速度美学”。
在南京西路这样的城市核心区,模块化建筑需满足双重挑战:既要突破技术边界,又要遵循城市管理规范。
设计团队认为模块化不是临时建筑的代名词,而是未来城市空间弹性适应需求的标配。在外立面的选材上采用木纹铝板作为主材,既回应人们对城市像家一样温馨、美好的期待,也呼应恒隆广场办公楼内部设计元素,与整体空间品质相和谐。内部空间采用浅色竹木纤维板饰面,搭配深色金属嵌条。在细节处,通过模数的控制,使得墙面与天花系统的分割一一对应。整体简洁大气,细部精致美观,获得业主高度认可,使原本单一的外卖存取服务点成为社区生活圈的点睛之笔。
二、环卫设施更新:破解邻避效应的设计密码
浦城路鸿桃废旧物资回收站位于浦城路与张家浜河交界处,毗邻陆家嘴水环绿带景观带,属于上海市重要界面的节点设施,区位决定了其必须完成从“城市疤痕”到“生态地标”的转型。
设计师采用快速更新技术,对外立面材质、色彩与形态进行改造,使其与陆家嘴水环绿带的风貌相协调,消除视觉突兀感。沿张家浜河绿带进行整体景观设计,将回收站建筑与滨河绿化带无缝衔接,形成连续的生态界面。在优化废品分类、存储等功能的同时,通过绿化遮挡、流线优化等手段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干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通过建筑风貌与景观一体化改造,将传统废品回收站转化为兼具实用性与美学价值的城市公共设施,为同类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功能隐于景”的范例。
该项目从“老旧脏乱”焕新为生态友好的城市节点,成为展示区域精细化治理的窗口。通过消除邻避效应、强化景观协调性,提升周边居民对环卫设施的接受度与满意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新行路“人文花园”公厕与东靖路“科技花园”公厕,体现了“人文温度”与“科技硬度”,代表了便民空间更新的两种范式。
前者以“花园新生”为设计线索,构建多彩城市花园形象,提升公共服务空间品质。增设热水系统、直饮水设备、便民信息显示屏及便民箱,延伸公厕服务功能。配置助力扶手、防撞角、低位洗手台、儿童坐便垫圈等设施,覆盖老年人、儿童及残障群体需求,体现无障碍设计理念。打造24小时开放的公共服务场所,满足全天候使用需求。
后者紧邻城市主干道,服务周边商铺、工地等高人流区域,使用频次高。采用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为照明、空调、插座等供电,实现低碳运营。进行生态柔化设计,室外设置休息区与种植盆,改善城市界面硬质化问题。通过休息区与绿化设施融合,兼顾功能实用性与环境友好性。
三、桥下空间:城市灰空间的绿色新生
高行浦东北路桥,作为上海城市交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之一,其桥下空间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或低效利用的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与周边快速发展的城市面貌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前端调研,了解到75%受访人群倾向于使用鲜明的色彩。设计方案最终以“绿穹森林”为设计理念,旨在桥下空间的钢筋混凝土中创作一隅属于周边市民的城市森林,深入体验“森林之中、绿荫之下、彩虹之间”的设计愿景。设计师用“树桩桥墩”概念唤醒场所记忆,模拟植物生长轨迹,以涂鸦的形式将具象的树转化为抽象元素。在保护桥墩结构的基础上,低成本打造易识别、艺术化的活动氛围。改造后,桥下空间每日承载量大幅提升,举办健身社区活动的频次达每周2~3场,成功激活了“桥下的24小时活力图谱”。
高行桥下空间创造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培育了新型城市经济形态,改造验证了“小切口、大民生”的更新逻辑,为城市存量空间活化提供样本。每平方米改造成本带来的综合效益(含环境、经济、社会价值),验证了“消极空间更新”的倍增效应。
项目从“遮蔽问题”转向“创造价值”,用轻量化干预激活消极空间,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社区自治”的长效机制,避免“改而不用”。未来可探索“基础设施+商业轻运营”模式(如引入咖啡车、书吧),让桥下空间真正成为市民愿意停留的“城市客厅”。
四、城市更新方法论
建筑学家吴良镛提出,城市更新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主张城市应像生命体般通过小规模迭代焕发活力。
八局设计以绣花功夫,在上海城市更新实践中找准“穴位”、疏通经络,从模块化建筑的精密组接,到公厕扶手的毫米级人性化设计,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物质空间改造之外,对居民生活方式、社区归属感与城市文化认同进行重构,以人民为中心,将人的需求置于更新逻辑的核心,以细节制胜、用技术赋情、靠共治延续,持续推进渐进式改善,在尊重城市历史肌理的同时,谱写更具生命力与包容性的未来城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