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日,广州空港委正式发布《广州市低空垂直起降设施场址选择及建设技术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试行一年。据了解,这是广州市制定的第一版低空起降设施建设标准,也是全国首个市级低空起降设施建设标准。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要适应低空经济发展新形势,就要以高质量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为5059.5亿元,增速为33.8%;未来几年,随着低空飞行活动逐渐增多,我国低空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也将逐步显现。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当前,我国发展低空经济在监管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进步和完善的空间。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是低空飞行服务保障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指引》的出台将让低空垂直起降设施场址的选择与建造“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指引》共分为十章,内容包括制定目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等。其中,第四章为起降设施分类,划分了起降点、起降场和起降基地三类起降设施,明确基本功能配置、建设形式、用地面积等基础要求。第五章为场址选择,规定了建设条件、飞行条件、运营条件、场景条件等方面,规定起降设施场址选择中应考虑的要素。第六章为垂直起降场地特性,规定了障碍物限制、垂直起降场地形式、结构设计、场地工艺等方面,明确起降场地建设的要求。第七章为专用设施与设备,规定了安全设施、目视助降设施、气象设施、通信导航监视设施、充放电设施和其它专用设备等方面,明确起降设施配套要求。第八章为配套功能区,规定了运行管理区、航空器服务区、乘客服务区、货运服务区和交通接驳设施等方面,明确起降设施配套功能区的要求。
从内容上来看,《指引》用于指导低空垂直起降设施场址选择、项目立项、工程设计、建设实施等工作,以实现全市低空垂直起降设施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促进低空垂直起降设施的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指引》具有三个主要亮点。一是实现了从场址选择、功能配置到建设标准的全流程精细化管控。在场址选择方面,综合考量建设区域、飞行空域、运营环境和场景应用,制定正面与负面清单,为项目选址落地提供指导。在功能配置方面,明确了运营管理区、航空服务区、乘客/货运服务区和交通接驳设施等区域的差异化要求,提升场址建设条件和使用效率。在建设标准方面,对布局设计和结构荷载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确保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是针对差异化的起降设施建设需求,分类编制指引,旨在有效满足实际需求。按照建设规模、保障能力分为起降点、起降场和起降基地三种类型,明确了用地面积、起降位规模、建设形式的具体要求,旨在满足实际建设需求;按建筑形式、布局要求分类,针对地面垂直起降场和高架垂直起降场开展差异化的场地布局与设计要求,推动建设的科学性。
三是结合广州实际和各类载人场景需求,提出了区域协同、高效便捷、人文彰显、效益突出的低空起降设施布局条件。在交通出行场景中,提出起降设施的建设应与广州市的空间发展结构相协调,优先考虑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北部增长极等重点区域,提升社会效益,也应考虑城际交通出行需求,强化与香港、澳门、佛山、珠海、惠州、河源等城市的联系,围绕广州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共建广州大都市圈。在低空文旅场景中,提出宜结合公共空间和游憩空间进行场址选择,如都市绿心公园、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滨水区、活力城脉、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绿道、碧道、森林步道等。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