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25中资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大会亮相上海临港新片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绿色出海机遇”圆桌讨论在“新片区出海大家谈”系列活动框架下召开。来自行业协会、央企、民企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政策支持、市场差异化竞争、风险应对及抱团出海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以下是论坛核心观点提炼,或能为建企“走出去”带来启示。
嘉宾主持: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牛斌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秘书长 苏建国
问:从商会的角度来看,企业抱团出海面临哪些独特的挑战,商会又是在这过程中如何去发挥作用,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苏建国指出,对外承包工程作为“走出去”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行业集成度高,涉及对外投资、贸易、劳务、标准、规范等多个专业领域。开展境外基础设施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经成为国际基建市场的重要力量。在美国ENR杂志发布的250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榜单中,2024年中国上榜企业数量81家,完成营业额占比24.6%,连续多年位居榜首,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带动国内设备材料出口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态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遇到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但行业企业拼搏进取、攻坚克难,持续加强管理和创新,推动行业实现稳步发展。2024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2673亿美元,同比增长1.1%,达到历史新高;完成营业额1659.7亿美元,同比增长3.1%。承包工程项下派出15.3万人,同比增长37.8%。
当前行业处于转型升级发展阶段,中国企业的破局突围,需要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跃迁,打造系统竞争力,避免内卷式竞争。建议充分发挥设计咨询企业先导作用,破解技术壁垒困扰,促进标准间融合互通。加大产业链协同发展力度,构建“设计咨询+施工总包+专业分包+装备制造”利益共同体,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协同的行业新生态。
中建八局海外业务资深专家 苏涛
问: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建筑工程企业拓展国际化市场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企业如何去寻找定位,实现国际市场业务的突破和增长?
苏涛从实操层面剖析机遇与挑战,政策红利、市场需求潜力和全产业链优势是他提及的出海机遇。具体而言,企业运用好“一带一路”、丝路基金、政策性金融机构、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可获得资金与风险保障。同时,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处于建设需求爆发期,其发展阶段与中国过去曾经历的时期相似,存在大量未满足的基建需求。相对应地,中国企业在规划、可研、资金、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具备成熟经验与技术积累,可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他坦言,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不可忽视的是政治风险。“有些国家政权更迭频繁,企业资产可能一夜归零,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在社会文化差异风险方面,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如宗教信仰、劳工习惯、社会认知、法律环境等可能导致管理和沟通上的障碍,企业需长期积累,方能形成本土化经验。与国内不同,海外市场还需要面临生态链缺失风险,缺乏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企业难以在当地获取资源、分包合作或专业服务,需自行搭建链条,将增加成本与难度。
结合多年海外项目的经验,他提出应强化政策研究与利用,重点关注国家对海外投资与金融的支持政策,并提及海外做大做强的一个痛点所在,便是关于投资和金融的问题。同时,出海企业应明确战略定位,平衡短期规模扩张与长期效益,差异化选择目标市场,如新兴市场聚焦基建、资源型市场布局韧性城市,还需优化国际业务的考核机制。
他提出“综合成本竞争”策略:过去靠单一价格竞争,未来竞争是综合成本的竞争,如何整合设计、标准、资金、产业链、供应链等资源,构建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生态,这可能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他同时建议,“走出去”企业探索投融资驱动模式,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积极互动,了解支持政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青睐于“投融资+基建”,这有利于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上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协会秘书长 皇甫海蓉
问:上海外经协会作为促进上海与境外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大平台,是否有推动企业合作与资源共享或者抱团出海的相关成功案例,请您给我们做分享。
皇甫海蓉介绍上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作为市级行业协会,依托上海市商务委,充分发挥熟悉业务、贴近企业的优势,致力于“抱团+服务”。其业务涵盖“走出去”的四大板块,包括对外承包工程、劳务、投资与援助,同时负责上海市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管理。
一方面,协会搭建平台助力企业。鉴于协会会员多为“走出去”行业资深参与者,我们通过公众号、刊物及活动,增进会员间了解;每月走访企业,精准把握需求。针对企业“走出去”涉及的保险需求,协会还推动保险会员企业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优惠价格,实现圈内互利合作。
另一方面,积极破圈融合。不仅打破行业界限,与上海市律师协会、上海市质量协会、上海市食品协会等建立联系,还突破地域限制,与各地承包商会开展跨界合作,整合资源,扩大企业抱团发展的圈子。
她提及,在服务企业上,协会深度参与上海对“走出去”企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的落地工作。包括前期调研反馈企业意见,助力政策调整;中期免费咨询申报材料;后期参与绩效考评并一对一跟踪。每年4月举办政策宣贯会,今年的会议欢迎企业关注。今后,协会将继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期待与企业加强交流,更好服务,推动上海“走出去”行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扬
问:现在从全球市场需求看,各地区差异显著,这对想要“出海”的企业而言,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您认为如何把握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市场需求,以及制定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请您分享市政总院宝贵经验。
李扬介绍在全球经济与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格局大致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成熟市场,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高、基础设施完善,这类市场对绿色低碳、智慧运维等技术比较青睐;二是新兴市场,例如东南亚、中亚及非洲国家,这类市场对交通、水务、能源等民生工程需求仍然旺盛,但对成本相对更加敏感,中企应整合产业链资源,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三是资源型市场,例如中东国家,这类市场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很多基础设施升级的需求,同时在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方面也有着大量的市场机遇。
他呼吁面对不同市场需求,设计咨询企业要有自信,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基于国内70余年基建经验,中企已构建起应对各个发展阶段国家需求的技术体系。例如在水务方面,从“喝上水”到“喝好水”,从排洪防涝到流域治理,从工业零排放到智慧水务,我们的“产品库”可以覆盖所有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在交通和环境等方面亦是如此,绝大多数需求都可以在国内找到成功案例。
谈及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与突破,他认为,中国咨询企业在国际市场份额还有不少提升空间,还需要在标准输出、国际化人才培养、公司治理、风险防控等方面持续努力。通过与国际巨头的同台竞技,中国企业正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他指出,上海市政总院期待与各位中资企业携手共建“出海”新生态,让中国建造在国际市场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意集团董事长 胥德云
问:在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三意集团作为行业里面的一个重要的企业,您作为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该如何推进国际化发展?
作为本场圆桌讨论唯一的民营企业家,胥德云以“资源竞争”为切入点,强调中国企业出海并非掠夺,而是通过技术共享与生态共建实现共赢。他回顾了三意集团与央企竞标海外EPC项目的案例,认为民企的优势在于灵活,但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我们要借力央企的渠道资源与品牌背书,同时贡献自身的专精特新能力。”
胥德云提出的建议包括:深化央民协作模式,推动“总包+分包”产业链融合;依托临港新片区政策红利,联动科创企业打造新业态;坚持长期主义,他以自身企业为例,从生产郫县豆瓣酱闻名的四川小镇到江苏苏州创业,深耕建筑行业数十年,靠的就是坚守。如今出海更要耐得住寂寞,把每个项目都做成标杆。
主持人: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企业出海研讨会上,“不出海即出局,乱出海必出局”的战略论断引发深思。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全球实践颇具启示:自1952年成立以来的73年间在七大洲均有设计作品落地,也印证了系统化技术输出的可持续性。正如发言嘉宾所言,真正的出海不是单兵突进,而是通过生态化协作,将中国标准、中国方案转化为可复制的国际公共产品。这场思想碰撞为在场企业勾勒出清晰的出海路线图——以技术为锚,以生态为帆,在全球化浪潮中破浪前行。 (见习记者 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