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发布修订版《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从企业培育、产业升级、场景应用、技术创新等多维度推出系列扶持政策,旨在推动区域建筑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转型,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该政策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底。
此次修订版《细则》聚焦建筑业全链条发展,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在企业梯次培育方面,建立分级奖励机制:对规模达1000亿级、500亿级、100亿级、50亿级的建筑业企业,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至10万元奖励;对新增特级、一级资质企业,最高支持1000万元,晋级企业可享受差额补贴。政策明确以资金奖励与资源倾斜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成为核心方向之一。《细则》提出强化京津冀协同,推动副中心建筑产能与技术向津冀地区辐射;重点引进公路、铁路、水利水电等紧缺资质企业,培育高附加值产业链。同时,通过开放应用场景、保障中小企业平等参与工程建设等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政策加大对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的支持力度:新建超低能耗建筑按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00-200元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300万元;鼓励企业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开放全域场景资源促进技术验证与成果转化。
业内专家指出,《细则》通过“奖优限劣”机制明确行业导向:严控安全生产不达标、失信企业享受政策资格,同时以鲁班奖等国家级奖项奖励精品工程,推动行业提质增效。政策与通州区其他涉企政策“从优不重复”的衔接原则,进一步强化了政策协同效应。
预计政策实施后将加速形成三大效应:一是企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梯度培育推动大型建企与“专精特新”企业协同成长;二是区域协同升级,以京津冀一体化为契机输出副中心技术标准与管理经验;三是产业创新突破,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的场景化应用有望催生新业态,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建造示范区。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