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迈向碳中和:可持续性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国际学术会议在南京召开。该会议作为2025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重要学术活动之一,为绿色低碳建筑领域国内外技术交流与经验共享搭建起新的桥梁。
本次会议由东南大学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协办。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可持续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的碳中和路径。
开幕式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教授主持,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学锋、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副校长麦克·林德斯特伦、瑞典驻上海总领事安布·玛丽-克莱尔·斯格特·卡普拉分别发表大会致辞。
学术报告分为三个议题进行。
在“议题一: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体系”报告环节中,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伯仑分享了该团队围绕夏热冬冷气候区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展开系统性研究,并提出“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降碳理念。该团队梳理了2016至2024年间上海市评定的115个改造项目,这些项目涵盖历史建筑、老旧社区、商业综合体等16类场景,提炼出高频应用技术。研究强调改造需统筹建筑废弃物排放、能耗控制与碳强度管理,并创新性提出分阶段实施方案。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教授、建筑材料研究组主任马格纳斯教授从材料科学视角出发,围绕“木材是什么”“为何选择木材建造”以及“木结构建筑的潜力”三大核心问题,系统阐述了木材在低碳建筑中的关键作用。他呼吁通过可持续森林管理扩大木材资源,结合循环经济与材料级联策略,提升木结构在新建与改造项目中的应用比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淳庆团队提出基于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创新加固技术。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享殿修复工程,并形成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方木原木结构技术规程》(T/CECS 1838-2025),为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规范,助力实现“节能减碳”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副教授丹尼尔·科赫以“可持续的空间性建构”为题,深入探讨了物质代谢过程、空间布局与社会、经济、生态机制之间的深层结构关系。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清洁能源过程实验室主任克里斯托·马克德围绕“新一代混合式太阳能多联产技术”系统介绍了PV-T(光伏-热)混合集热器的发展逻辑与前沿突破。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张彤创新性提出“柔性建造体系”理念,将建筑划分为骨架结构、功能空间、装修与设备、场景与交互这四层级,明确各层改造周期与碳排影响。通过空间组合与智慧运维,让建筑从能耗载体转型为能量调节器。
在“议题二: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碳排放检测与评价”报告环节中,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郭永聪,围绕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项目的碳排放评价方法,探讨了夏热冬暖气候区的建筑改造需求和碳中和技术的应用。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阿萨·特里辛基于瑞典环境科学院(IVL)科研平台,通过项目阶段评级,提出一种适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气候影响评估框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胜景几何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张音玄提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碳排放评价标准》框架。其核心创新在于引入“动态生命周期”理论,首创“改造降碳率”指标,统筹考虑改造施工隐含碳排放与运行阶段直接排放,建立“评级定星、先级后星”的双轨评价流程。
在“议题三:碳中和进程中的可持续性城市更新”报告环节中,以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米歇尔·博尼诺为首的三位学者立足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系与能源安全与转型实验室的合作研究,提出通过修订城市规制框架,将宏观气候战略转化为具体城市行动,助力实现《气候城市合约》(CCC)设定的60%碳排放削减目标(以2019年为基准)。
张伯仑代表华建集团副总裁、低碳中心副主任周静瑜,介绍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低碳发展实践区的可持续城市更新经验。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与环境系主任玛丽亚·哈坎松的报告聚焦于瑞典城市更新实践,探讨了转型、预防与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智能中心副总监郑剑娇介绍了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工作背景、工作内容与总体成效,尤其是近零碳园区指标体系、案例与标准编制情况。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阿瑟·特格萝介绍了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IVL)推动城市向碳中和转型的实践经验。
嘉宾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