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吴真平
编者按:4月17日,“东方建筑之子”《建筑时报》2024年度新闻人物发布会暨2025年建筑业宣传干部、优秀通讯员高级培训班在四川成都举办。会上,《建筑时报》专家智库正式成立,8位“东方建筑之子”,北京市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监陈可,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刚,被授证聘为首批智库专家。在随后举行的两场圆桌对话中,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龙卫国,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总建筑师周湘华,开元数智工程咨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敏,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院院长张铭,北京戴纳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迟海鹏以及陈可、刘刚7位智库专家围绕“新时代、新动能、新发展——建筑企业如何破局新生”“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的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为现场观众带来行业深度分析及未来前景展望的思想盛宴。
龙卫国 数字化提升设计能级
展望行业发展前景,龙卫国密切关注两个关键领域的动态:一是科技创新;二是绿色环保。“因为科技创新是引领各行业发展的动力,绿色环保与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这两个方面是我们极其重视的。”龙卫国说。
中建西南院多年来致力于BIM技术研发和应用,以数字化手段提升设计能级。龙卫国介绍说,中建西南院的CSWADI EasyBIM软件是基于自主底层图形平台研发,实现了许多方面的创新,还解决了传统BIM软件的一些常见问题,例如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一体化的问题,以及长期以来国外BIM软件在应用中存在的卡顿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作为现代木竹结构技术研发与标准体系建设的引领者,龙卫国木结构创新工作室也自主研发了一些软件。“我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在计算分析找形中,能够达到建筑的力和美的完美结合,实现建筑师的愿望。”龙卫国赞叹道。除了利用软件找形,在节点设计及构建方面,参数化设计能够快速生成完整的图纸。这些图纸非常精准,甚至可以直接供给施工厂家使用,效率极高。然而,他也指出,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建造技术水平尚有很大的差距,未来可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践行“双碳”目标出发,龙卫国认为,现代木竹结构具有很大优势,但在国内市场上占比却不足2%,与一些欧洲国家木构建筑超过80%的应用,差距较大。由龙卫国主编的《木结构设计标准》已获得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他也希望通过一些设计大院、院士大师的主推,促使未来我国木竹结构的市场份额越做越大,通往绿色未来。
陈可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北京院)已走过76年的发展历程。76年以来,北京院不仅完成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建筑作品,用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服务中央、服务首都、引领行业,过程中也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建筑师团队。“北京院一以贯之的宗旨是坚持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以及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陈可说。
“建筑设计面向未来,拥抱科技,融入市民的美好生活。”秉承这一指导方针,北京院以科技创新赋能建筑设计,自主研发国产三维图形引擎“英心”,从底层的图模构建和混合建模的角度,打破了“卡脖子”技术壁垒,实现了国有数字资产的自主可控。它不仅在建筑业,同时在制造业、传媒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北京院还以“聆波(LINKBIM)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为依托,助力开展“数字化工程全过程咨询”服务。通过“建筑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提供数字资产解决方案,为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营提供高质量服务。其自主研发的“智慧建筑运维管理平台”,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以数字孪生为基础,将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融合。
面对行业下行带来的挑战,陈可认为,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在传统行业里与时俱进,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周湘华 BIM一模到底是产业链上的一种重构
在当今智能建造的风潮下,建筑业正加快向数字化转型。周湘华认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智能建造板块的工业化、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融合。
在BIM技术方面,湖南省建科院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在许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上应用了BIM技术,提升建筑品质。周湘华从中体会到,BIM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从设计到施工、运维,BIM可以成为一个全产业链的抓手和基座。只有实现BIM数据的有效传递,才能够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运维的全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湖南省建科院将BIM模型与地理信息数据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三维的城市地图,呈现出看得见的市政管线道路与海量的数据。物联网又将这些数据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CIM大平台,实现整个城市的“数据孪生”。
在智能建造板块和装配式建筑板块,湖南省建科院开启“158”模式,希望以一个BIM和CIM数据平台底座、五个应用场景、八个线上云平台,将整个装配式体系和产业链打通。周湘华提到,“智能建造,本质上讲,是人、机、料、法、环等多环节协同工作,BIM的一模到底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我们在产业链上的一种重构。”同时他也希望,依托湖南省内的工程机械巨头的先进设备与建筑业的设计建造环节衔接在一起,实现从“建造”到“智造”的跨越式发展。
“十五五”期间,湖南省建科院对自身的定位是从一家传统的设计院逐渐转型成为一家科技企业,从建筑设计的服务商逐步成为科技的创造者和创新者。周湘华判断,下一波的转型升级与每一个人的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密切相关,因此“好房子”也是湖南省建科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此外,湖南省建科院正在着手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结合、绿色建造技术与建筑设计结合的相关研究。
潘敏 “数智新咨询”创新的三个方向
潘敏在行业内首倡“数智新咨询”,在思考重塑工程价值时提出创新的三个方向。
首先是技术驱动的创新。行业中充斥着海量的数据,开元咨询集团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去管理,为客户真正地提升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率。例如,在达州一个超百亿元的投资项目中,开元咨询利用BIM管理平台,对机器和人员进行科学调配,实现70天完成了3500万立方米土石方的挖填。
第二是服务模式的创新。从项目前期策划到融资、后期运营,开元咨询从一开始就介入,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上形成“策划+资本+咨询”的服务模式,为业主提供价值。
第三是价值重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业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从资产交付演变为价值交付,开元咨询与业主一起创造价值,评估项目的盈利能力,保证项目的成功,而不仅仅是项目管理的成功。
潘敏重申了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的重要性。传统的咨询往往是碎片化的,包括监理、项目管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审计都是各自为政的。如何真正地实现项目价值交互?要从价值管理这个层面去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勘察设计、咨询、施工等各个环节。
潘敏将数字化和智能化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将其作为一条主线,植入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中,真正地形成咨询行业里高科技含量的支撑点。
面对建筑业发展中遇到的波折和挑战,潘敏劝慰:“不要太焦虑!”以发达国家走过的轨迹来看,建筑业经过转型发展后,最终留下的都是行业精英。即使项目体量不如以前,这个行业也不会消失,那么留下的同仁们需要思考如何深耕行业,在未来的主战场——城市更新领域,从中找到着力点,以科技创新赋能城市能级提升。
张铭 数字化的城市更新值得期待
张铭从建筑业的绿色化、工业化和数字化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思考行业未来发展。
他回顾中国城市化进程近三十年的发展后认为,大家更多的是做了行业前端的事情,从全生命周期来讲,建筑建成后,有大量的更新、维护工作,甚至最后的拆除。所以,建筑业依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张铭指出,绿色化、工业化和数字化三个方向也有许多值得展望的空间。“数字化可以打通行业各环节数据流动,串联起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链条,绿色化是目标,工业化是手段,现在建筑行业转型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窗口期。”
多年来,张铭致力于城市更新和建筑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最近五年,城市更新迎来了发展良机,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赛道。张铭带领研究团队从最初的建筑修缮技术攻关,到更新保护以及安全改造技术研究,走到现在,又将数字技术与城市更新领域融合。在项目实施中,进行数字化的踏勘,智慧化的辨识,做好预防性的保护,最终向着数字化的城市更新努力。
上海建工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是从BIM技术起步。张铭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建造阶段,研究团队将工艺和管理的数字化表征以及数字链条打通后,向着交付阶段延伸,做好数字化交付以及数字资产的构建。基于这些数字资产,研究团队后续将继续开展智慧化的运维和数字化的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张铭预计,在未来,数字技术需要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以此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
迟海鹏 人工智能重塑行业未来场景
迟海鹏从旁观者的视角,剖析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与先进制造业的自动化、规模化、无人化程度相比,建筑业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冲击下,建筑业也必然迎来变革。
在迟海鹏看来,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中,包含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现在又增加了人工智能。即使现在的建筑业还没有出现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但这在其他行业已经成为现实。戴纳科技“黑灯实验室”的出现,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自学习、快速学习并累积知识的能力,以颠覆性的速度和方式,实现了生产工作的优化与技术迭代升级。而这种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也将深刻地改变建筑业。
在迟海鹏展望的未来场景中,今后每一栋建筑都是独特的,从材料、结构到每一个施工工艺都完全不一样,它的生成、建造由人工智能驱动,或现场不同的机器人来执行。
不过,人类的发展空间不会被机器所取代,因为突破性的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根据禀赋的差异,人类将分为几个不同的团队协作。像拥有想象力的建筑师团队可以突破思维的框架和人类已有的知识,进行各种天马行空的畅想、设计,然后由人工智能、机器去辅助人类工作。而另一类人专门负责执行。
在各种新兴技术迭代中,迟海鹏认为,建筑业今后的发展机遇多于挑战,建筑企业依旧有许多机会参与到行业转型发展中。
刘刚 提升数字生产力为企业发展赋能
在刘刚看来,建筑业的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量,一是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生产力,二是以绿色化为牵引的工业化制造生产力,三是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生产力。
广联达作为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持续为行业中的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刘刚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解决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能力的提升。
广联达深耕建筑行业27年,当前也面临二次创业的使命。在数字生产力方面,广联达做了三个方面的提升:用数字化的技术和产品助力每一个项目成功,实现高质量设计和高价值交付;用数字化赋能整个行业的治理水平提升,基于技术手段,从BIM审图、招投标到安全监管、竣工交付,形成全过程、完整的城建档案;用数字化赋能人才的升级,尤其是围绕着建筑行业相关的教育院校,提供数字化课程和教育平台,以及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通过建筑业务平台、核心BIM平台、建筑行业的大模型三个技术支撑,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最终落地智能化升级的服务,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