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建筑法苑

南京宪法公园:建筑与法治融合的典范

——基于空间叙事与宪法精神的互动研究

□沈定成

摘要:南京宪法公园作为全国首个全景式展示宪法主题的公共空间,通过建筑语言与法治叙事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可触摸的宪法精神”。本文从建筑设计的宪法隐喻、法治教育的空间化实践、法治文化地标的社会功能三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建筑学与法学交叉视角,探讨其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强化宪法权威与公众法治认同。研究发现,通过“方与圆”的哲学象征、数字隐喻与法治符号、空间流线与公众参与等,实现了宪法文本的空间转化与法治信仰的具象化表达,为当代中国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南京宪法公园、空间叙事、法治教育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摆到重要位置。宪法权威需要社会普遍认同、自觉遵守,这离不开法治精神的培育和宣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扎实做好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培养法治人才等工作。而建筑空间是表达思想、传递观念的重要平台。南京宪法公园的建设正是为了响应国家法治建设的号召,通过创新载体阵地,将宪法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南京宪法公园于2022年12月4日建成并对外开放,作为中国首个以宪法为主题的大型公园,它不仅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实践。

一、建筑设计的宪法隐喻与空间叙事

南京宪法公园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紧邻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和青奥村。公园占地约7.2万平方米,整体布局呈现出庄重、规整的几何形态。其设计理念紧密围绕宪法主题,将法治元素巧妙地融入建筑与景观之中

1.“方与圆”的哲学架构

南京宪法公园的设计通过“方与圆”的结合,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圆地方”。主体建筑宪法教育展厅为直径100米的圆环形,围合了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方形宪法主题广场。这种设计以“方”象征法律之严谨,体现了宪法的权威性,以“圆”隐喻寓意着宪法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覆盖。3.1万平方米建筑主体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其质朴无饰的“素颜”特质与宪法庄重恒久的属性相契合,形成“无需修饰的法治真理”的视觉隐喻。广场地面采用特殊的石材铺设,通过纹理和图案的设计,象征着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基石地位,寓意着法治根基坚如磐石。

2.数字隐喻与法治符号

南京宪法公园内的建筑元素运用数字隐喻,充满了丰富的法治符号,这些数字不仅具有纪念性,也强化了法治文化的体验性。“54宪法”“82宪法”等宪法元素,通过几何模数和构图,融入建筑空间。例如,入口广场标高8.2米,直径82米的圆形空间,以及宪法展厅外环直径100米、内环直径82米,分别对应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历程(1921-2021)与现行宪法颁布40周年(1982-2022)的时间轴线,24排混凝土双柱支撑的环形结构,既呼应传统灯笼的文化意象,又象征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光明指引”功能。再如,宪法宣誓馆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宪法文本的折叠,其建筑立面采用了简洁的线条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明亮而通透,象征着宪法的公开透明与公正无私。馆前的台阶共有36级,暗合我国宪法自1954年制定以来,历经多次修订与完善,走过的36年发展历程(截至2018年最新修订)。

3.空间流线与公众参与

南京宪法公园位于河西文体轴线西端,与奥体中心、江苏大剧院等共同构成“文化项链”既突出宪法主题,又与周边建筑的现代风格协调,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肌理的共生。其空间流线设计从银杏里开始,穿越江苏大剧院,到达宪法公园入口广场,最终进入宪法主题广场。从高空俯瞰,整个公园的布局宛如一个展开的宪法文本,各个功能区域犹如宪法条文的章节,有序分布且相互关联,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将抽象的宪法精神通过具体的空间形态直观地展现出来,使游客在进入公园的瞬间,便能感受到宪法的庄严与神圣。这种流线设计不仅方便市民参观,也体现了宪法文化与城市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法治教育的空间实践与日常表达

1.历史进程的沉浸式展陈

《世之经纬 国之基石——宪法宣传教育展》作为宪法公园的标志性展览,其展线总长度大约为450米,通过精心设计的展示路线,将336张精心挑选的图片和106件珍贵的展品巧妙地串联起来。展览内容围绕“寻宪—制宪—修宪—奉宪”的主题,以一种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我国百年来的法治历史进程。这种展览方式不仅直观地展示了宪法的发展脉络,而且通过具象写实的展陈手法,使得宪法知识更加通俗易懂,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宪法的理解和认同感。在展览中,16个精心设计的艺术装置(例如宪法文本的浮雕墙、制宪会议场景的复原)巧妙地将宪法中抽象的条文转化为公众可以直观感知的视觉符号。这些艺术装置不仅美化了展览空间,而且加深了观众对宪法精神的直观感受。此外,27项精心策划的多媒体项目(如虚拟宪法宣誓、法治事件互动屏等)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普法教育单向传播的局限,使得普法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地提升了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仪式空间的法治认同建构

在南京宪法公园的旗阵广场上,100面高达12.4米的红旗迎风飘扬,这些红旗不仅作为视觉上的标志,更是以空间符号的形式,固化了“国家宪法日”的集体记忆。这个能够容纳千人的圆形广场,其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通过集体宣誓的行为,来强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关于加强南京宪法公园使用管理的决定》,这一举措开创了全国公园立法的先例。该立法文件明确地规定了南京宪法公园作为宪法宣誓固定场所的法律地位,同时对婚纱摄影、商业活动等行为进行了规范,这能够平衡公园的庄严性与公共性,确保宪法公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同时维护其应有的尊严和秩序。

3.法治信仰的日常化培育

南京宪法公园的设计理念不仅仅局限于展现宪法的庄严和权威性,更进一步地,它致力于将宪法精神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公园内的展馆特别引入了“芳婆糕团”个体经营合法化的案例,通过这一生动的实例,向公众展示了宪法如何保障公民的经济权利,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人们对法律条文的疏离感。此外,公园还与周边的学校和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了“行走的思政课”项目,这一项目巧妙地将法治教育融入到城市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园还鼓励将青少年的成人礼、集体婚礼等重要仪式与宪法元素相结合,使得法治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场合,而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是这种富有创意的“旅游+教育”模式,成功地将法治宣传与城市的独特魅力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南京在全国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因此,南京宪法公园不仅成为了长三角地区法治文化的重要地标,而且助力南京在“五一”期间跻身全国旅游热度排名前三的行列。

三、空间叙事与宪法精神的深化

南京宪法公园通过巧妙地将建筑符号与法治叙事相结合,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可触摸的宪法精神”的体验空间。公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法治的元素,从雕塑到展览,从互动装置到教育讲座,都让公众能够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理解和感受宪法的内涵。这种创新的法治文化建设方式,不仅超越了传统的文本宣教模式,而且通过空间的生产与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和互动体验。未来,南京宪法公园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法治教育体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防止过度娱乐化倾向,以免消解宪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对比国内外法治主题公园的管理模式,南京宪法公园可以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空间治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公园的法治教育功能。最终,使南京宪法公园不仅成为一处法治地标,更成为公民社会的精神灯塔,引领和启迪公众对法治精神的追求和尊重。

(作者系江苏省法学会研究处副处长、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该文为南京市法学会2024年法学研究一般课题“南京本土法治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NJFX(2024)C06)阶段性成果。)

2025-05-08 ——基于空间叙事与宪法精神的互动研究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862.html 1 3 南京宪法公园:建筑与法治融合的典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