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的研究数据显示,当前,从市场整体来看,建筑行业已跨过增长的分水岭,走进“空气稀薄地带”;从市场结构来看,行业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正以每年2.75%的速度向央企及地方国企集中。民营建筑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的占比上都达到行业的90%以上,但在“马太效应”作用下,却仍步履艰难。
那么,目前民营建筑企业主要受困于哪些方面呢,又该如何应对?
受困于资金水平——融资难
在当前全行业依赖投资拉动的大环境之下,民营企业捉襟见肘的现金流严重制约着其市场拓展。对大多数传统建筑企业而言,银行借贷是其最主要融资手段,但中小型民企因优质抵押物较少、品牌影响力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金融机构的放贷通常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长期处于“老项目回款难、企业融资难、新项目落地难,最终变成回款难的老项目”的噩梦轮回。
应对思路:
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民营建筑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从而增加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同时,通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融资能力。
二是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外,可以积极寻求其他融资渠道,如企业债券、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大型企业合作,借助其资金和资源优势,实现融资目标。
三是合理规划资金用途和还款计划。民营建筑企业需要对融得的资金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其用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再生产。同时,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按期偿还贷款,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受困于管理能力——成本高
除了资源匮乏、市场不信任等外部因素,民营企业普遍也存在内部管理粗放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垫资施工、带资生存的市场环境下,内部管理带来的问题日益明显。
标准化能力不足是民营企业最普遍的问题。一些企业负责人一心扑在市场上,或聚焦在项目运营上,没有意识到技术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缺乏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在履约过程中一事一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另外,采购议价能力的欠缺也是一个显著问题。民营建筑企业常常因采购不成规模、市场信任不足,无法与供应商(特别是大宗材料供应商)进行有效的价格谈判,最终表现为材料设备等利润大头无法掌控。
应对思路:
一是强化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观念。企业管理者要在企业内树立正确的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观念,推进全面成本管理和全员成本意识,重视成本核算和控制,从源头控制成本。
二是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梳理企业管理制度,精简完善流程,明确权责划分,形成标准化管控体系,提高企业运营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是加强供应链管理和资源整合。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
受困于人才吸引力——招人难
建筑行业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艰苦,远离城市和家庭,在社会普遍认知中被视为“苦力”行业,对年轻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乏吸引力。
而民营建筑企业囿于本身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更加难以与央国企竞争。比如难以提供与央国企相当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福利待遇、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稳定的企业文化和氛围等。
应对思路:
一是建立健全的员工培训和发展体系。在外部供给不足的环境下,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民营建筑企业需要格外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通过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二是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民营建筑企业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福利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受困于路径依赖——创新难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属性特点,管理变革通常只能自上而下发起,这就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管理者无暇顾及管理创新,企业就会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从组织结构维度来看,民营建筑企业通常呈现出“家族式”或“作坊式”的组织结构,强调个人权威和经验决策,虽然在创业初期能够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业务复杂度增加,比较容易忽视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
以当前社会公认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趋势为例,民营企业或缺乏数字科技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或缺少可用资金投入相关方向,这就导致中小型建筑民企与正在大力投入数字化管理、智慧化施工的优秀头部企业差距进一步拉大。
应对思路:
一是增强创新意识并提高创新能力。从企业管理者开始,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学习新知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吸收。中小型民营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吸收。通过参与和试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笔者以为,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限制了其发展。而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认识到,在民营企业修炼内功的同时,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