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思翔人工智能创新论坛”在上海市杨浦区举办。论坛由天强TACTER、脉策科技联合主办,获上海杨浦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特别支持,建筑时报媒体支持。本次论坛以“AI与设计重塑未来竞争力”为主题,122位来自全国15个省市、15个细分领域、77家单位的工程勘察设计及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企业代表等共探技术创新策略。
上海市杨浦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段志刚、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数字建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志宏为活动致开幕辞。
段志刚表示,杨浦科创集团始终秉持三足联动的核心理念,打造了覆盖技术交易、资本对接、产业集群孵化的创新生态体系,大创智园区更是发挥了区域高校和人才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学术-产业-生活紧密相连的“金三角”。多年来,大创智园区与天强合办的产业高峰论坛,持续为园区及设计产业注入创新的思想动能;与脉策科技联合打造的“云上之城数字平台”,已成为推进园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这些紧密合作的背后,正是杨浦科创集团对创新生态的长期构建。段志刚强调,在人工智能浪潮正趋于澎湃的当下,愿助力企业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做好园区企业的合作伙伴,支持各类企业实现长足发展。
金志宏回顾从业四十余年来设计模式的变迁,从图纸到CAD,到推动BIM发展,再到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均离不开技术发展。他表示,数字化和智能化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通过网络化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化的进程,倒逼着设计企业适应新形势,开拓新业务领域,迎接智能化时代的新挑战。
天强TACTER执行董事、总经理祝波善以《AI与设计:重塑未来竞争力》为题,剖析了AI技术为设计行业带来的竞争力重构机遇。他提出,AI将会重构企业价值链条,在设计流程、创新业务、管理效率等方面取代重复的低价值环节,并对企业拥抱AI技术的应用场景、战略要点提供了建议。
同济大学人工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华先胜系统拆解了企业发展AI大模型的技术路径以及需要突破的难点。他表示大模型AI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应当解决行业的核心问题,同时应当具备规模化的能力。
鹏城国家实验室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长林倞分享了研究所搭建面向具身智能的空间与仿真平台的发展规划,以及AI在交互空间方面已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应用成果,为人机物高效融合与协作提供了方向性思考。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慧设计研发所所长李彦鹏从多个角度分别介绍了AI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垂直应用场景以及实现过程,阐述了AI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领域应用可否实现的根本逻辑,鼓励行业以AI思维进行技术突破。
上海市青创联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脉策科技董事长高路拓提出当下的行业正处于由AI技术引领的历史级别产业革命中,并分享了基于专业语料数据的营商服务大模型对原生基模的改善效果。
主题对话环节,在祝波善的主持下,苏交科集团总裁朱晓宁等6位行业领军者,围绕“AI时代工程设计的挑战与破局”主题展开交流,充分探讨AI技术与工程设计场景的适配性问题,AI场景下业务与组织的重塑需求,AI人才资源配置及生态协同构建等核心问题,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多视角的思考。
在AI深度重塑产业生态的时代背景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已从“战略选择题”升级为“生存必答题”。论坛期间,天强发起《关于共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AI融合发展生态的倡议书》,向全行业发出诚挚倡议:以“开放”打破壁垒,以“协作”替代内耗,以“责任”守护底线,汇聚行业力量,在AI融合浪潮中共创价值、共享繁荣,推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迈向智能新时代。
在工程设计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技术供需错配、生态协同不足等挑战仍需突破。本次论坛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界力量,从技术专家到企业领袖,从科研机构到产业平台,共同以开放姿态探索AI与设计融合的创新路径。当前沿技术与行业实践在此碰撞,当多元视角凝聚成转型共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正以全产业链协同之势,在AI浪潮中开拓智能化发展新蓝海,擘画产业升级的时代新图景。
(时永庆 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