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洲权威国际设计盛会第十二届“设计上海”在上海举办。本届展会通过四大展区、三大论坛及七大特别策划,汇聚了全球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600余知名设计品牌。
在展会三大论坛之一的健康人居设计论坛中,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刘宇扬,基于其多年实践,探讨了“建筑中的多元、公平、与包容”这一议题。他系统梳理了该设计理念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国内外城市观察及具体项目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回应社会公平、文化融合与使用者的多样性需求。
理念出发:建筑里的融合尺度与人文关怀
实现建筑中的多元、公平、与包容要求设计师具备“从城市到勺子”的多尺度思维。刘宇扬提到,这意味着设计需统筹考量宏观的城市脉络与微观的器物细节(如家具、灯具),设计师必须更全方位对设计美学有所掌握,并在建筑、室内、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中寻求融合。真正的包容性不仅关乎形式美感,更根植于人文关怀与道德考量,目标是创造让不同背景、年龄、能力的人都能感到舒适、自在和被接纳的环境。
城市观察:包容性的多样面孔
台北街头摊贩历经数十年不变的熟悉场景,被作为文化延续的象征提及,为离乡者提供了情感归属的锚点,可以看见城市对历史记忆与市井生活的包容。北美社区的开放草坪和上海徐家汇一带无围墙公园展示了空间可触及性与公共性的价值,这类设计鼓励市民自由进入、平等使用,开放性的空间也反映出其基本理念。上海湖南路的一家日式手冲咖啡馆则被视为跨文化融合的微观样本,成为不同背景人群自然相遇、轻松交流的场所。
刘宇扬结合自身经历,通过一系列城市空间实例,展现其设计理念在建筑中的多元表达。同时,他对比意大利保留完好的历史山城与广东深圳经历快速变迁的城中村,探讨了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平衡历史记忆保护与社区活力更新这一课题。
实践落地:设计如何回应挑战
深圳市龙岗河碧道馆是结合建筑景观跟室内的全过程项目,它位于广东深圳的龙岗河与龙西河交汇处,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由刘宇扬带领的设计团队通过拆解大体量建筑为几个部分,巧妙整合了不对外开放的水务局监控中心、社区图书馆、滨河步道等,并处理了复杂地形和防汛需求,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实现了功能与美观的统一。同时,考虑与当地客家村文化融合,采用了传统坡屋顶设计以致敬当地文化。刘宇扬表示,设计不仅要注重视觉效果,更要考虑社区居民的心理感受和实际需求,如提供给孩子们自由探索的空间,以及为成年人提供一个阅读和放松的环境。
设计不仅是美学追求,更应关注社会公平性和人文关怀,通过具体实践传达包容与多元的价值观。本次讲座清晰地勾勒出建筑包容性与多元设计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城市空间的设计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城市如何承载集体记忆、促进社会交流、关怀不同群体需求,并最终指向更具韧性与温度的可持续发展未来。
(见习记者 任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