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之江安澜隧道正式通车。这条隧道作为浙江省杭州市本级海塘安澜工程(三堡至乔司段海塘)一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无数市民与游客的目光。如今,除了隧道通车,观潮平台也已成型,沿江节点建筑也步入收尾阶段,“江城一体”的美好蓝图正逐渐照进现实。
该项目作为整个市本级海塘安澜工程一期项目的组成部分,亮化设计任务由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照明设计总监孔大威与团队承担。从方案构思到现场打样,他们为这段江岸注入的不只是灯光,更是夜晚的秩序与温度。
“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有功能,再谈氛围’的照明项目。”孔大威介绍说。项目从2023年3月开工,整体涵盖水利、隧道、市政、绿化等多个子项,总投资超30亿元。照明设计需要在功能照明、安全保障、生态控制与视觉体验之间取得平衡,且在海塘、水利、桥体、绿地、道路等多个系统之间有机融合。
作为照明设计师,孔大威的任务不是“把它照亮”,而是“让它合适地亮起来”。钱塘江岸风大潮猛,生态敏感,堤顶多为开放空间,缺少遮挡。这意味着照明设计必须减少眩光和光污染,避免打扰水鸟栖息,也不能破坏海塘原有功能结构。为此,团队采用低色温、低强度、定向投射为主的设计语言,隐藏式安装灯具,最大限度地融于堤体和绿化中。“很多灯具你白天几乎看不到,晚上才会发现它‘藏’在树丛下、栏杆里。”孔大威说。
为了进一步呼应“江城一体”的空间愿景,孔大威团队将照明系统与场地使用节奏紧密结合,根据人群活动和景观功能划分光环境的主次层级。近3.5公里的堤岸被精细划分为活力带、滨江带与林带三类空间,形成从核心节点到周边绿化的递进式照明格局。建筑驿站、观潮平台、休闲广场等成为光环境的视觉锚点,堤顶路与园路步道则通过柔和灯光引导人流,确保夜行安全与整体秩序。在节点部分,孔大威坚持“功能优先、气氛提升”的设计原则,在满足球场训练照度、园路照度等技术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互动灯光、洗墙灯等方式,赋予滨江空间更多文化温度。在整体策略上,他主导建立了“基础照明+节点表达”的两级设计体系,在控制能耗和运维成本的基础上,力求照明与城市形象双向共赢。
如今,这条曾经以堤防功能为主的江岸线,正逐步转变为融合文化、生态、生活于一体的都市滨水公共空间。这背后,是像孔大威这样的设计师以高度专业性与艺术性平衡,为江岸夜晚雕琢出温度与深度。 (何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