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动辄上千张床位的郊区大型养老社区,如今正经历“瘦身”。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2%,有关“就地养老”的需求激增,养老设施模式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
“过去开发商热衷在郊区建大型养老社区,养老床位多达几百床、上千床。据《“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合计821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1张(约3.1%),但空置率却高达5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指出,问题出在“需求错位”——郊区偏远、收费高昂,把真正需要服务的老人挡在门外。
近日,在第十二届“设计上海”三大论坛之一的健康人居设计论坛中,周燕珉分享了关于社区与居家养老发展理念与案例,她表示社区化小型养老设施兴起与居家适老化改造普及正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核心路径。
从“远郊大盘”到“身边驿站”
“就地养老”思潮涌现,我国养老设施建设正经历重大转向。因空置率高、费用高昂等问题,传统郊区大型养老社区逐步让位于在城区内嵌入小型化、综合化服务设施与居家适老化改造。
“普遍来说,当老龄化率在7%~10%时,首先会认为应该建立、完善医疗和福利保障制度;当老龄化率在10%~14%时,会推动老年设施建设、增加床位数量;但当老龄化超过14%,就会开始重视向在宅化和社区化发展。”周燕珉说。
以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为例,1999年前偏重建设郊外大型养老设施,床位规模甚至达到500床;2000年后,养老设施逐渐走向城心,规模缩小,形成以50-100床为主的城区小型机构。与国际经验类似,我国当前及未来下一阶段的建设重心向城心化、小型化方向转型。周燕珉表示,我国老龄化率达到14%以后,相关政策也从建设床位转向发展居家社区养老。从“十三五”期间以养老机构床位建设为主,转向“十四五”以居家社区养老为核心的政策导向,机构床位聚集失能失智人群。
现在,国内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类型也在逐渐增多,为了更好地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中通配置各类小微机构,包括养老驿站、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健身房、老年餐桌等多种类型。多地社区养老中心突破单一的为老服务,尝试将养老与多种功能相结合:
北京市西城区广意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时空共享模式:白天为老人提供助餐、医疗,放学时段转为儿童托管中心,夜间开放24小时书房,实现全龄段服务。
此外,住房城乡建设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有9.4亿人生活在城镇。《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显示:超八成城里人选择在城区核心养老,具有离市中心近、生活便利、拥有熟悉的生活圈或社交圈等优势,相比同等档位城郊养老机构,城市居民愿意平均每月多支付3161.27元养老费用来保障享受优质的城区核心养老服务。
居家适老化改造避免“大拆大改”
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将大量、持续地存在。周燕珉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我国“十四五”进入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发展高峰期。例如,《“十四五”规划纲要》将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一老一小”服务项目;《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
她提到,我国现有2000年前建设的老旧居住小区近16万个,涉及居民超过4200万户,约2/3的老人住在房龄超过20年房子里,面对居住条件和老人身体条件不匹配的现状,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迫切。
周燕珉强调:“细致的入户评估调研是改造的重要基础。在入户调研时,最需要观察老人日常行为困难与身心需求。以老人洗澡为例,先了解老人怎么洗澡、怎么起身,哪些动作上有困难,再结合空间给出改造建议。”
她还强调,居家改造在满足居住人最基本的改造需求的同时,要尊重老人意愿,改造不要轻易“扩大战场”,拆大改容易造成浪费,华而不实,并非老人所需;同时要严控工期,减少对老人生活的干扰。此外,随着AI智能技术发展,在未来的居家生活中,智能化设备将扮演越来越多的角色,空间中需预留条件,如减少固定化家具,为智能辅具(如扫地机器人、健康监测设备)预留电源接口及活动空间,适应技术发展趋势。
从千人床位的大型养老机构到社区驿站的小型养老中心,养老设施正聚焦到对个体需求的精准回应。当大量的养老床位在郊外空置,而许多老人在老旧小区内艰难地生活,这场发生在“毫米”与“公里”间的错位,需要通过发展社区化小型养老设施与居家适老化改造重新弥合——让养老真正回归生活本身。 (见习记者 任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