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张高青 通讯员 李汾)7月8日,上海市建设协会建筑外围护专委会宣告成立。专委会成立后,将通过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定期“体检会诊”,有针对性地开出诊治“处方”,“呵护”上海各类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稳定和安全,为城市建筑品质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和更安全注入新动能。
据上海市建设协会副会长、建筑外围护专委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勤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超过600亿平方米,涉及建筑外围护结构墙面质量事故也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全国公开报道的外围护结构墙面质量事故就超过600多起。目前,上海超设计年限的玻璃幕墙建筑就有2000多栋。
徐勤表示,建筑外围护系统是构成建筑物及房间各面的围挡物,也包括门窗体系,它们共同围合形成建筑空间,并有效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如风雨、温度变化、太阳辐射、地震作用、外力冲击等。近年来,自然力量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力显著增强,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挑战。因此,专委会将积极组织高校专家、科研机构、厂商、材料供应商等,针对建筑物外墙渗漏、幕墙超使用年限、墙面材料高坠等风险,特别是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面临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处置技术研发。未来将先行对公租房渗漏问题重点编制修缮技术导则,为居住者撑起一把“保护伞”。与此同时,针对国家近年来持续推动的“好房子”建设,专委会将聚焦高品质围护体系的研究和标准的起草,重点围绕设计年限中的材料耐久和系统性能保持展开研究。还将抓住当下居民住宅掀起的更换外墙门窗热点,联合相关管理部门,编制《家装门窗技术标准》,不仅要从质量安全上为居民家装提供技术保障,更要通过与相关物业管理部门的联手,对大型公共场所的屋面、外墙系统开展“安全健康监测”,从而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目前,上海建筑行业正面临“双碳”目标、绿色转型、城市更新等多重挑战。建筑外围护作为建筑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影响建筑全生命周期性能。然而,当下行业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技术碎片化、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上海市建设协会会长武浩表示,建筑外围护专委会的成立,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上海建筑外围护领域正迈向标准化、专业化、创新化的新阶段,通过专业的组织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凝聚行业智慧,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协同,为城市建筑品质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和建筑更安全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