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铁十二局承建的稷山中水回用项目施工现场一派沸腾景象,二标项目与一标项目作业面遥相呼应,崭新的吊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新增的运输车队满载建材设备呼啸而过,与原有机械队伍汇成钢铁洪流。数百名建设者在晨曦中并肩作战,于星辉下接力攻坚,向着竣工目标全力冲刺,为守护黄河水资源、绘就绿水青山画卷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黄河”重点工程之一,该项目核心任务是收集处理工业废水,将其转化为符合一定标准的中水,回用于企业生产,以此大幅降低原水使用率,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企业用水模式的革新,更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稷山智慧”——每一滴中水的循环利用,都意味着减少对黄河水资源的索取,减轻污水排放对黄河生态的压力。
该项目分为两个标段,启动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中铁十二局项目团队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攻克重重难关。施工前,他们反复研讨优化方案,确保每个环节都严守环保与安全红线;施工中,主动与当地政府、居民沟通协调,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周边生活的影响。政企携手、同心协力,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项目设计规模达每日16000立方米,涵盖调节池、预处理间、RO膜浓缩处理间等一系列设施,以及长达11.936公里的厂内外污水和中水干线。如此分散复杂的工程,每一处细节都关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成效。
项目进场初期,复杂的场地环境与密集的地下管网,成为首道“拦路虎”。3公里长的管道需穿越园区主干道与省道,交通封闭压力巨大。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托管技术,既保障了道路通行,又将施工效率提升50%。“我们不仅要打通地下‘水脉’,更要守护地上‘动脉’,让施工与民生互不干扰。”项目负责人唐红章坚定地说。
恰逢雨季,深基坑施工面临严峻考验。项目部未雨绸缪,组建应急抢险小组,修筑防洪排水沟槽,布设集水坑,储备防汛物资。在一场暴雨突袭中,巡查人员及时发现基坑积水,应急小组迅速响应,1小时排除险情,确保深基坑安全度汛。
面对工业结构复杂、主体施工难度大的挑战,项目总工程师赵文凯带领团队借助建模技术,将结构图纸可视化,详细分解工作量,制定精准施工计划,成功压缩工期半个月。项目从基础开工到主体封顶,仅耗时不到两个月,完成700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
回顾2024年,项目部积极响应“百日大干”活动,超额完成产值考核指标31.72%。如今,工程已完成85%,主体结构封顶,剩余管网铺设与设备安装正紧锣密鼓推进。现场机械满负荷运转,施工人员争分夺秒,向着最终胜利发起总攻。
走进项目部,“挂图作战”进度表上,密密麻麻的节点标记见证着攻坚历程。“1+3+N”协同机制高效运转:1个总指挥统筹全局,设计、施工、监理三方每日会商,“N”个专项小组靶向解决问题。安全部部长原振华的巡检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隐患排查与整改情况。项目组采用“区域划分管理+平行作业”模式,多工种协同、多设备并进,单周完成10余组设备安装。同时,通过百余次安全教育培训、110余次隐患排查、2次应急救援演练,织密安全防护网。此外,项目还成功举办安全文明施工观摩会,树立行业标杆。
“中水回用堪称‘生态银行’,既降本增效,又造福子孙。”环保专家的评价,道出项目的重大意义。项目竣工后,每日净化再生1.6万吨水,每年处理回用污水量可达500万吨,相当于西湖水量的三分之一。这些中水将为周边工业园区注入“绿色活力”,大幅降低企业对黄河水资源的依赖,减少污水排放,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助力实现园区工业污水回收利用与零排放目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晨光熹微到夜色深沉,从技术攻坚到协同作战,稷山中水回用项目的建设者们以汗水为墨、以责任为笔,在稷山大地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通讯员 赵桂军 陈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