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初夏的第一缕微风拂过豫东平原,河南省周口市创新创业产业园以崭新的姿态矗立于沙颍河畔。这座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的文化产业综合体,以其流畅现代的轮廓线,已然成为城市版图上引人瞩目的新坐标。它不仅承载着周口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期许,更记录着中国二十冶的建设者们用无数日夜浇筑的奋斗篇章。
从蓝图愿景到坐标原点
周口市作为老子文化故里,2500余年的文化底蕴潜藏在这座城市之中,文化产业增加值虽呈增长态势,但缺少专业化、规模化的综合平台支撑。正是在此背景下,周口市创新创业产业园项目应运而生,被寄予厚望。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堆砌,更被定位为周口文化产业迭代升级的核心引擎。
设计蓝图将本土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现代建筑语言,力求在钢筋水泥间构筑城市独有的文化气质。这座大型功能设施齐全配套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将进一步完善周口市产业结构,推进周口市产业结构转型,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市场服务、公共事务等职能有机衔接,打造一个产业与事业联动融合、相互促进、特色鲜明的多功能文化示范园区。
2023年夏天,当编号为A322的第一根灌注桩打进入施工现场25米深的地下,这片土地便承载起将纸上宏图变为现实的厚重使命。
汗水浇筑城市脊梁
项目正式进入施工阶段后,一系列艰巨挑战接踵而至。1号展示中心是一座有1604套座位的综合性大型剧院,达到同等规模剧院国内领先的水平,其结构形式复杂,专业系统繁多,地库基坑中更有台仓坑中坑,屋面有大跨度钢结构,外立面均为异形幕墙,室内有国内一流标准的精装修效果,除了普遍的机电系统外,还有机械舞台系统、音响声光电系统等,项目困难程度远超预期。
超深基坑的施工阶段中,地下16.4米台仓部位施工可谓是难题中的难题,地下复杂的地质状况外加60年一遇的严寒冬季致使基础施工受阻,原定方案频频“卡壳”。项目经理施立军心急如焚却未乱分寸,提前召集技术骨干、专家研讨,日夜钻研地质报告,结合现场反复勘测,提出创新优化施工方案,抛弃传统的先难后易、先中间后周边的施工顺序。通过对台仓基坑侧向土方承载力的严密计算,毅然采取了以四周向中心逐项作业的施工方案。为验证可行性,项目团队成员日夜坚守在挖掘现场,紧盯每锹土石,历经半月苦战,成功攻克难题,为后续工程抢出宝贵先机,也让原定的6月30日结构封顶提前2个月完成。
1号展示中心(剧院)更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整个屋面均被不同形式的钢结构所覆盖,前厅跨度33米的钢梁对材料精度、焊接工艺、整体吊装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每一根钢构件的角度、每一处焊缝的质量,都关乎着最终结构的安全与美学呈现。技术总工胥亚兵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他主动承担起技术指导与现场协调的重任,仔细研究图纸,带领施工人员反复商讨方案,对每一根钢梁的吊装位置都进行精确计算与标记,他用行动诠释了一名二十冶人对岗位的坚守与对责任的担当。
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衣”,这不仅关乎项目的整体美观,更肩负着节能、遮阳、展示地域文化符号的功能。剧院的幕墙设计极具现代感与地域特色,以《道德经》为蓝本的透雕设置在门厅顶端,其中最大构件长度达22.3米、重量5吨,安装难度极高。作为经验老到的工程师,梁峰创新采用了“地面预拼装+整体吊装”的方式,将部分构件在地面组装成单元模块,再进行整体提升安装,确保了每一块构件精准嵌入预定位置,大大减少了高空作业量和风险,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风雨交加,吊装的现场无时无刻都能看到安全员屠凡的身影。
爆竹声里机械轰鸣
更大的压力来自时间,2024年底项目进入精装修施工关键期,恰逢春节临近的同时,项目部接到政府通知,2025年元宵节过后剧院要正式投入使用,周口市人民政府两会确定在这里召开。面对紧迫的任务,是暂停施工,还是迎难而上确保关键节点?中国二十冶项目团队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后者。“工期就是军令状,质量就是生命线!”施立军经理在动员会上掷地有声,一支以党员和技术骨干为核心的“春节攻坚突击队”迅速组建成立。
工程经理林青青面对刻不容缓的工期从容不迫,通过倒排工期第一时间调整进度计划,按交付节点拆解任务。他办公室的墙面上挂满了横道图,红色记号笔标出的重要节点显得格外醒目,工程例会每天召开两次,他有条不紊地安排各分包单位物资调配与施工衔接,明确每天的攻坚目标,全力将进度推入正轨。
工期再紧张,安全始终是红线,现场的每一个区域、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都是安全人员重点关注对象。项目安全总监郭政的身影如同不知疲倦的“安全哨兵”,出没在现场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磨损的安全帽和沙哑的嗓音是他的常态,手中的扩音器更是与他日日夜夜形影不离,他深知高压之下,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七百多个日夜的零事故纪录,正是他用铁面与执着,在钢铁丛林里为数百个家庭筑起的坚实安全屏障,无声诠释着“生命守护者”的真谛。
如果说幕墙赋予了建筑震撼的外观,那么精装修则决定了其内部空间的品质与灵魂。上千种材料的清单让人眼花缭乱,王俊才作为精装专家却是泰然处之,从材料定样到进场、从设备安装到复核都是亲力亲为认真负责;施工过程中,严格推行样板引路和实测实量制度,确保质量零缺陷。现场的每一道工序的检验都少不了项目技术质量部部长李建强来去匆匆的身影,他们的配合显得十分默契,大年初一如此,正月十五亦是如此。
后台赋能引领前端驱动
面对复杂的结构体系和严苛的质量要求,项目团队将“智慧建造”理念贯穿始终。项目设计副经理马俊魁带领项目建筑信息模型(BIM)团队从设计阶段的碰撞检查、管线综合优化,到施工阶段的精确下料、虚拟拼装、进度模拟,提前预见并解决了大量潜在问题,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和一次成优率。尤其是在处理地下车库综合管廊区域时,项目团队成员沙拉木通过BIM深化设计,重新排布支吊架,将成千上万个构件信息精确到毫米,确保了现场安装的精确美观。
现场的施工固然重要,但幕后的统筹更加举足轻重,经营经理史亮亮带领的经营部就是项目搏动的经济中枢,将“精细化服务,全过程跟踪”的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成为项目成本防线上最敏锐的“雷达”与最坚韧的“盾牌”。负责物资的徐培每天奔波于现场,现场的材料使用情况没人比他掌握得更全面;负责预算的赫佳明从风险萌芽时的精准识别与研判,到应对措施的迅速制定方案都能展现出她精湛的业务能力。他们是幕后运筹帷幄的“价值守护者”,以无声的智慧和持续的坚守,驱动项目的健康运转。
钢铁脊梁撑起城市梦想
上一次6月30日是结构封顶,这一次4月30日是竣工交付。结束的那天,项目经理施立军独自站在剧院四层的弧形看台,双手扶着冰凉的栏杆,目光缓缓扫过下方恢宏华丽的演出大厅。这个项目就如同他的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一点点抚养成人,他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自豪,这不仅是对工程完美落幕的欣慰,更是对共同奋斗岁月最深沉的感念。
周口市创新创业产业园项目的顺利完工,是无数建设者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从图纸上的精密勾勒,到风雪中的钢筋铁骨;从技术难题的反复攻坚,到春节假期的执着坚守。这是面对复杂结构时“毫厘必争、分秒必抢”的极致匠心;也是严寒酷暑中“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钢铁意志;更是舍弃小家团圆、成就城市梦想的深厚情怀。
沙颍河水奔流不息,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也映照着建设者们无悔的付出。周口市创新创业产业园项目的落成,是中国二十冶在文化产业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崭新起点。中国二十冶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持“选择二十冶就是选择放心”的服务理念,以精工品质构筑更多民心所系的“幸福港湾”,让万家灯火映照安居梦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坚实的央企担当与澎湃动力。
(通讯员 刘瑞航)